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
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教你種出無毒蔬果,打造迷你菜園、綠能農舍
設樂清和 / 審訂
笠原秀樹 / 作物栽培顧問
譯者 / 嚴可婷
訂價 299元 優惠價9 269

一起動手,打造有機、循環的樸門菜園!

在注重環保的時代,
追求新的飲食形態與生活方式

想要展開新生活。

想創造更適合居住的環境與社會。

因此,我們必須尋求新的語彙和思維。

因此「樸門永續設計」對於世界各地的人來說,具有無法抵擋的魅力。

樸門永續設計是一種思想,試圖改變既有生活形態,減少消耗石化燃料,充份利用太陽能,形成循環型的社會。樸門並提出幾個重要原則與基本實踐方法,讓人類能永續在地球上存活下去。

在日本與世界各地,許多人關心健康與生活環境,樸門永續設計「有機」、「生態學」等概念同樣受到支持,漸漸推廣開來。

目前人們尚在摸索如何保護地球環境、找出各地生活的共通點,樸門永續設計主張的循環農法,提供了我們目前正需要的生活方式與實踐技術。

設置一座菜園時,你的首要考量是什麼呢?許多人想到的應該是要吃什麼蔬菜水果,其次是如何栽培這些作物。

如果能規劃出適合自己的菜園,想出主題與方法,這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行動,甚至能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特質。

近年來,許多完全沒有務農經驗的年輕人開始從事農業,可能是覺得農事與其他職場不同,可以接觸大自然,又能表現自己的想法。

食物與環境的課題,應擴大它的實踐範圍,讓更多人參與。

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若透過大家集思廣益、競相提出各種作法,就會產生出不同的答案。

樸門的構想是以農業生活為主,由志趣相同的伙伴或當地社區居民共同改善環境,所以樸門永續設計的最終目的,其實在於樂趣。

以農業生活為中心,
設計可持續循環的永續生活

本書介紹樸門永續設計的想法與實踐方法,以家庭菜園為例進行解說。

樸門永續設計的基本理念是以農業生活為中心,建構可持續運作的環境與社會。

本書以「循環式有機栽培」為基本,譬如作物收成後可食用,剩下的食材則用來製作堆肥。另外也介紹如何建構保護生態的有機家庭菜園,不需使用農藥,透過共生栽培、生物資源來驅逐害蟲。

樸門永續設計與其他有機農法,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樸門的特色是以集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時間栽培多種作物。另外,樸門以農為本,目標是設計持續性的生活,視野稍微較宏觀一些。

如果在自己家栽培作物,收成後以堆肥的形式回歸菜園,這樣的循環不僅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也能完全落實在生活中。家庭菜園帶來的樂趣不僅知性而且有益健康,還能為你節省開銷。

我們由衷希望讀者參考這本書介紹的原則,並配合自家環境,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

雖然一開始可能不見得會進行順利,除了參考書中內容,也請因應家中的日照、通風、降雨等環境條件,觀察植物生長,便能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永續循環型家庭菜園。

3大原則、10個關鍵字、21種構想,
把自家變成食物森林

本書結構分為2章,第1章是理論,第2章是實踐。

第1章的標題是「將世界轉化為食物森林」,以一句話充份表達出樸門永續設計的理念。如何在自家各處設置「食物森林」,也就是菜園,本章將說明一些基本構想。

第1章的第1節,介紹樸門如何誕生,與它在世界發展的歷史。讀完這個部份,就能明白什麼是樸門永續設計。

第2節:將樸門文化菜園的基本原則整理成關鍵字。

第3節:開始設置樸門文化菜園時,有哪些基本的設計方法與配置。

第4節:介紹日本已實踐樸門理論的農園或家庭菜園。透過實例解說樸門菜園與建構的重點,會更容易理解。

在第2章將介紹21種構想,以澳洲誕生的樸門永續設計為基礎,引介過去15年來在日本發展出的各種實例。

第2章的第1節,介紹如何將樸門永續設計融入菜園的形式,並詳細解說建構菜園與栽培作物的方法。

第2節:介紹如何藉由動植物的力量保護作物、防治病蟲害以及鬆土。

第3節:介紹如何製作堆肥、利用雨水。歡迎在自家嘗試看看。

第4節:如何在家中製作苗床。可依目的與需求改裝自宅,並發揮各種用途。

另外,在各單元最後都附有實用的生活提案,內容與前幾篇主題相關。除了可吸收知識,對於建構菜園與生活方面的應用,都很值得參考。
 
   

後記

NPO非營利組織「日本樸門永續設計中心」代表 設樂清和

我們生存的時代,
已產生巨大的變動

我所出生的年代距今至少有50年;大約在40年前,剛開始懂事時所看到的景象至今已產生很大的變化。自己對這些變化背後的意義,看法也有180度的轉變,從早先的樂觀轉為懷疑與否定。

經濟發展的確帶來物質上的富足,讓我們免於匱乏與貧困,從不安中得到解脫。然而,為了追求物質,對金錢的執念也導致心靈貧乏,破壞了富足的真正源頭──自然。

當自然環境與社會變得不穩定,人類的存亡也變得岌岌可危,我們應該要改變基本的價值觀,想想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這個新價值觀還尚未有明確的樣貌成形。

目前,我們對於過去覺得是常識的觀念提出質疑,而常識本來應該是維繫社會運作的基礎。這促使我們必須從頭探討人類與生命的意義。

這是很危險的狀況,但也是激發人類展現潛能的機會。世界上也的確出現各種作法,以更美好的未來為目標。正因為有慢慢有這些作為,持續形成一波波浪潮。

樸門永續設計應該也是這波浪潮的其中之一。如果在世界上實行樸門永續設計的場域擴大,在各地產生共鳴,互相呼應,就會形成巨大的波濤,讓既定觀念的堤防潰堤。

舉例來說,雞不只是產卵的動物,由於人類的知識不足,才會浪費寶貴的資源。但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不知不覺中,已無法融入我們的既有想法。

樸門永續設計著眼的永續性也是如此。如果只以眼前最大利益為優先,依循現有價值,就毫無轉圜的餘地。

不過,對於那些對未來懷抱希望、目前認真過日子的人而言,永續性不是一種前提條件,而是人類由自己手中創造出來的現象。首先,我們應該將永續性視為新價值觀的前提之一。

在世界各地創造出的永續文化,或許將持續匯集為同一個目標。

樸門與自然共生,
建構新形態的永續文化

在這波浪潮中,日本傳統文化以永續農業為中心,如果以生活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讀,相當具有啟發性與
參考價值,可供世界其他國家學習。

比爾•莫利森、
大衛•霍姆格倫將自己的親身經驗融合科學知識,加上從世界各地傳統文化得來的智慧,提倡與自然共生,匯集成樸門永續設計。他們一開始以文化為出發點,涉及各項領域,提供多樣化的視野。但這並不表示樸門已發展完全,它只是提供了一條地平線,我們立足於此,未來將看到什麼樣的景色,全看我們自己如何以意志繼續前行。

這時傳統文化將可提供協助,作為支撐的手杖。我們繼承了豐富的生活智慧,不求耗盡有限的自然資源,可說是肩負著構築新形態永續文化的責任。

由衷希望本書的讀者,都能參與這段文化形成的過程。

Problem is solution─
問題就是解決之道

在這本書裡,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技術與方法,但沒有一種是絕對的,嘗試後也有失敗的可能。但失敗的累積可顯示問題出自哪裡。

「問題就是解決之道」
可說是樸門永續設計最基本的態度。

不過,重要的不只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在確定問題與找出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我們會察覺到:自身有許多潛在的感覺與思考方式,過去從未察覺。接下來,就是面對自然與自己,找出其中的本質。由於對本質的理解加深,就能解讀各種現象背後的意義,儘管現象本身似乎看不出脈絡;而理解加深後也更能讀懂文本。於是發現,解決各種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自己。

問題原本並不存在。危險的是錯看問題的本質,提出看似很簡單的方法試圖解決。不知不覺中,大家將目前環境問題的焦點集中在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以邁向低碳社會為目標,認為只要減少排碳量,就能改善環境。

然而環境問題其實也就是文化問題,如今問題的本質在於人類喪失了能夠維持永續的文化。樸門永續設計的目標在於察覺真相,重新建構文化。只有當所有明瞭本質的人們都加入行列,才有可能實現。

在歷史上,有幸參與、創造未來希望工程的機會可說是非常稀少,而我們正處於這個時間點。

2010年6月

於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