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與我-暢銷經典版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編輯台上 - 王思迅 如果出版社 總編輯
王思迅
王思迅
如果出版社 總編輯
1989年加入出版業,曾任城邦果實出版總編輯,2006年成立如果出版,催生許多重要的出版品。熱愛尼采、中國經典、美食及旅遊。不定期發行自己的出版及讀書心得電子報,現已達八十多期。
出版業的十個老問題 ——盤點過去,認清未來

 20161222王思迅

 在一個周五的下午,天空陰沉,一副要下雨又成不了氣候的樣子。我與蘇公,兩個毫無風采可言的中年人,坐在咖啡館裡,聊著這幾年出版業的老問題。

此時,問題是老的,工作是老的,陰沉的天空也露出老態。還好,我們仍相信世界是新的。而回顧所有的老問題,其實是要為新問題鋪墊出新答案。用這種心情談老問題,也能振作起一種不服老的精神。

「為什麼蘇公這兩年都不對出版界發表看法呢?」我問。

蘇公回答得很輕快:「因為越是當下的問題,我們的焦慮感就越重,而當我們的焦慮感越重時,我們越容易提出錯誤的答案。」

沒錯,過於急切於眼前的問題,我們就看不到整體的問題。焦慮與急切,容易讓我們過度簡化了問題,過度情緒反應,看不到問題的全貌。更嚴重一點的,甚至到了邏輯不清、定義不明的狀態,自己仍夸夸其談,渾然不覺。

「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只是一種感覺,說者尚掌握不清問題的關鍵。另一種是,問題本身即充滿預設立場的。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本身是假的,而他想藉此問題引導出來的答案與立場,才是真的。因為有這幾種情況,所以我這兩年都不太發表我對出版業的看法。」蘇公說。

不過,對當下的問題保持一個清醒的距離,並不代表蘇公沒有自己的看法。這一次的談話聊天,就是要在歲末年終的時候,把之前一兩年的老問題,翻出來重新回顧一下,用這些老問題,看清我們出版業的真實處境。

蘇公提出來的第一個老問題是電子書還會取代紙本書嗎或者,數位出版會取代傳統出版嗎

曾經我們以為這一天很快就要到來,但現在回頭來看,答案毫無懸念電子書只會補充紙本書的需求,並不會取代。什麼叫取代至少要超過一半才能稱為取代吧。但是現在,連英美這兩個國家,在亞馬遜與KINDLE的強力支持下,市佔比大約百分之二十,最多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其佔比隨暢銷書的情況而有明顯的起伏。至於非英美國家,能達到百分之十的,已夠令人刮目相看了。

為什麼電子書無法取代紙本書?這裡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電子書無法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他主要仍是紙本書的模仿。其次,英美國家的電子書,有賴亞馬遜的強力推動,以及KINDLE的普及。其他國家若沒有類似的條件,電子書佔比就很難拉高。第三是翻譯書的授權問題。英美國家沒有翻譯授權問題,其他國家則多了這層麻煩,這也會阻礙電子書的普及性。

不過,歸根結柢,仍是電子書無法提供全新閱讀體驗這個問題。只要這件事存在,電子書就無法「取代」紙本書,而只能是「補充」。

有人認為,電子書提供了很多功能是紙本書沒有的,為何這不算新體驗呢?很簡單,因為目前這些功能,並非閱讀的關鍵。當然,不排除未來會開發出功能更強大的電子書,只不過,果真如此,那時的電子書恐怕也不是電子書了,而成了遊戲或其他的產品。

還有一點,我們常使用「數位出版」這個詞,其實,這個名詞只出現在產品分類上,並非一種產業別。目前台灣尚無數位出版業這一業種。因為「數位」只是一種技術,傳統的產業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作數位化的改進,但這種改進,並沒有創造一個新的業種,這是我們討論電子書時必須先有的理解。

第二個老問題是讀者越來越不讀書,圖書銷售不斷萎縮,怎麼辦 

這個問題,每個出版人都很關心。但是,從根源上說,並非讀者不讀書,而是在網路的環境下,讀者越來越不容易接觸到書。或者,換個方式說,書的信息,不會大量出現在網路使用者的瀏覽中。

十五年前的讀者,會主動進入書店,獲取信息,並購買他們想讀的書。但是現在,這個主動性大幅衰退。人在網路的使用習慣下,其實更容易被形塑成被動的閱讀狀態。所以,主動走進書店的讀者逐年下降,導致書店銷售下滑,讓大部分出版人都感到憂心。

實體書店的人潮下降了,網路書店的人潮成長也停滯了,請問,如果這件事情無法逆轉或改變,圖書銷售的情況會好轉嗎?蘇公認為,這件事並非實體書店經營不力所造成,而是因為大眾生活習慣已經改變,所以無論書店做多少努力,都很難逆轉。

 

第三個老問題是出版產業鏈崩解了嗎出版業是夕陽產業嗎

很遺憾的,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台灣的出版產業鏈不但已經崩解,其實也已經消失了。雖然我們仍存在某種出版的上中下游關係,但是,一個合作緊密,彼此利害與共的產業鏈,已然不存在。

例如印刷廠,印書已經不是他主要的生意了。又例如地區圖書經銷商,目前大多轉型做物流,或者大幅縮小規模。還有書店,如果只做書,不兼賣其他的東西,很可能無法維持等等。這些例子告訴我們,非書的部分,比重正快速提高中。圖書作為產業鏈的產品骨幹,這件事情已經不存在了。

正因如此,所以我們要正面看待誠品的轉型。圖書銷售比例的下降,圖書陳列面積的縮小,這都是正常的結果,不但不應苛責,還應該用多元化的角度加以理解與接受。因為適應變遷是每個業種都要面對的事情,並非只有出版業如此。而在健康的多元化發展中,很可能就誕生出下一個出版的生機與新局。

 

第四個老問題是政府該推廣讀書風氣嗎該補助出版業嗎

我們首先要理解,閱讀在年輕人的感受中,已經不是什麼風雅的事,甚至一點也不特別,他就是日常。所以我並不贊成政府舉辦「讀書嘉年華」這類的活動,因為用力多而收效小,基本推不動,還不如把錢拿來做別的事。

閱讀已經不適合作集體性、大眾性的推廣,因為他正朝向隨興的、無忠誠度的、非累積的個別化行為發展。這個趨勢也是無法逆轉的,我們應該接受。

至於補助出版,我認為應該把握一個原則,就是政府應該補助「文化」的部分,而不是補助「產業」的部分。例如暢銷書,這是產業的邏輯,政府不必補助。而對於某些公共性高的、商業性低的出版物,政府則應該加以補助。

舉例來說,政府應不應該印行補助性的圖書禮券呢?從產業邏輯來說,這種補助是不必要的,因為讀者可能拿禮券去買暢銷書,或者買限制級的成人畫冊,或者購買教科書、考試用書等等,這類行為並不符合補助公共性文化出版物的宗旨。

 

第五個老問題是:獨立出版社與獨立書店的蓬勃發展,代表出版業的復興嗎?

其實,某些獨立出版社與獨立書店,是具有公共性的,他們可以與社區或城市的歷史、特色產生細密的連結,因而成為重要的文化景觀。所以政府若訂出標準給予補助,我想大家都會同意。

重點仍是,應補助文化,而非補助產業。我們不要用調整產業手段的方式去幫助他們,例如有人認為統一定價是幫助獨立書店的好方法,這種調整,效果難以預測,恐怕整體產業要未見其利,先受其害了。

而且,獨立出版社與獨立書店並非今天才有的事。回顧二、三十年前,目前大型出版社的負責人,當初也走過獨立出版社與獨立書店的道路。所以,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大出版社,經歷獨立出版社與獨立書店的過程,是出版的常態,或者說,是出版不曾斷裂的傳承,並非最近突然發生的事。若要說這是復興,那麼我們一直在「復興」之中,從未離開過。

 

第六個老問題是該前進大陸爭取發展空間還是限制陸企來台

從前,遠流出版的負責人王榮文,主張台灣出版業應該聯手前進大陸,可惜出版界響應者少,對岸也沒有提供適合的條件,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而對於陸企來台的事情,因為發生太陽花運動,失去法律基礎,所以也無法繼續討論了。

但無論未來發展如何,我們都應該知道,出版業一定是在地產業,他很難國際化。任何一家美國或日本的出版公司,如果要來台灣從事出版業,他一定比其他在地公司更加困難,更加缺少優勢。而且,他也必須大量使用本地人才,適應本地人的觀點與習慣,無法堅持什麼特殊立場(少數專業性出版,例如醫學等,不在討論範圍中)。美日外商如此,陸企亦然。反過來說,台灣出版業者聯手去大陸發展,一樣要經歷在地化的洗禮,無法沿用台灣的成規。

要跨越這個在地化的問題,並非易事,即使少數幾家可以立足,恐怕影響力也遠遠低於大部分人的預期。

 

第七個老問題是:政府與企業,應該共同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嗎?

這個問題,聯經發行人林載爵寫了一篇文章,其實已經講清楚了。但是仍有很多人,基於對獨立書店的關心,主張政府應該推動此政策。對於這個問題,現在仍不急於下定論,但恐怕大家要先了解,這個做法,無論在任何國家,效果都是利弊互見的,而且無法保證利大於弊。

以法國的例子來說,首先,法國實施圖書統一定價,是透過正式的立法,而不是業界內的規定。其次,實施數年後,法國在利弊互見中,認為「保留了出版的多元化」是此案最重要的成效。但是,影響「多元化」的因素十分複雜,很難只歸功於此案。

台灣出版業在定價與打折上,已有長期的共識與習慣,冒然打破,十分危險。舉例來說,大賣場的量販店,如果不打折,很可能全線崩潰,而這部分大約佔銷售的百分之五,也許更多一些。這一部分,就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又例如庫存書,過去都靠打折來消化,如果這部分的彈性太小,以後庫存書的問題就更難解決了。如果庫存書沒有出路,出版社勢必要用提高毛利來沖銷這部分的損失,結果就是造成圖書漲價。這個結果,究竟對誰好了呢

 

第八個老問題是出版業經營十分困難,為何未見大量倒閉事件呢

這個問題,一直是個謎。因為出版業總體給人感覺十分蕭條,但為何個別出版社每年都宣稱有小幅成長又為什麼不見較大量的出版社倒閉新聞呢

其實,出版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很多資金的提供者,並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抱持一種理解的態度,以支持出版好書,和持續經營為目標。這類資金,不算少數,也是我們出版業得以多元化的重要支撐力量。

其次,老牌的大型出版社,因為有舊書,支持了一定比例的營業額,所以即使某一年經營不善,仍有轉圜餘地。倒是新的小型出版社,若三年內無突出的銷售書種,很可能就陷入經營危機,此時若再無理解性資金的支持,公司只好關門。這類例子並不少見,只是未引起注意。

 

第九個老問題是:圖書館應該透過超商服務借書民眾嗎?

一般認為,公共圖書館用超商服務民眾借書,是與民爭利的行為。其實,這種服務是為了爭取業績,而背離了圖書館的原始使命。

舉例來說,我們的圖書館常常公布「借閱排行榜」,結果借閱榜單跟連鎖書店的暢銷榜單若合符節,請問,這有什麼意義呢?圖書館應該重視的不是熱門借閱書種,因為暢銷書的閱讀,跟圖書館的功能,關係甚微。圖書館更應該重視的是「借閱的書種數量」,以及市面上不易看到的書籍的借閱書種與數量。

 

第十個老問題是:出版業應該傳媒集團化嗎?或者應該IP化嗎?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不是台灣的問題,而更多是大陸的問題。

以大陸的出版集團企業來說,出版業務在整個集團裡,通常都居於弱勢。可能出版營收還不及土地開發或房地產營收的一半。所以這已經不是真正意義的出版企業了。

另外,大陸的出版社,常常因為暢銷書的轉授權商機,例如拍電影、連續劇,或與遊戲結合等,利潤巨大,所以特別重視IP(版權運營)的業務。當然,只要業者能賺到錢,怎麼做都可以。只不過,從長期來看,充滿娛樂業性質的IP業務,對出版事業本身來說,並沒有幫助。

版權運營,應該是另一種專業,另一種業別,與出版業的關係並不密切。出版業者只要授權給版權運營業者去發揮即可,實在不必分心於此事。

如果以美國的例子來說,例如時代華納與迪士尼,他們是娛樂產業的底子,來併購出版業,同時從事IP,這就很合理。但反過來,由出版業跨足娛樂業,這就不順了。

 

就這樣,我與蘇公,聊了兩個半小時,盤點完出版業的新舊話題,也順便把當前出版業的嚴苛環境認識清楚了。這時,天色漸暗,兩位大叔像深夜食堂裡的客人,沒有意氣風發的理想,但仍願意日復一日的踏實過日子。

相關文章 更新日期
除非用全新的視野理解兩次世界大戰,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世界究竟在吵什麼?...
2016-11-17

反全球化?還是再全球化?/王思迅
2014-10-31

一點照新聞「好書推薦」_王思迅談「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
2013-12-10

一點照新聞「好書推薦」_王思迅談「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
2013-12-10

亢龍無悔的韓國V.S.風雨飄搖的台灣
2013-11-02

  下一頁

 
出版&活動預告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