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不失算的大腦除錯術:50個馬上改掉偏見、粗心、衝動情緒的自助思考法
不失算的大腦除錯術:50個馬上改掉偏見、粗心、衝動情緒的自助思考法(絶版)
What Makes Your Brain Happy and Why You Should Do the Opposite

分類: 心靈宗教 > 心理勵志
書號: HC0027
作者: 大衛.迪薩弗
原文作者: David DiSalvo
譯者: 張瓅文
出版社: 大寫
書系: Catch-On
出版日期: 2013-04-1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6316753
規格: 16 cm * 22 cm / 平裝 / 黑色
頁數: 352 頁   
定價: 350
關鍵字: 快樂 思考 大腦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做決定前,先停一下!
  你比大腦更聰明,它卻常常矇騙你!

  大腦=任性、怕麻煩、追求快樂、愛模仿、超級容易犯錯、
  喜歡依賴、總是被外界環境牽著鼻子走、充滿偏見……
  在你做決定或感到困擾時,大腦的這些慣性壞毛病,
  都會悄悄躲在你的思考裡害慘你,
  最後讓你不斷地在遺憾中打轉、懊惱莫名其妙的失策與失敗。

  到底該如何反制大腦思考壞習慣的襲擊呢?
  該如何防堵他人利用大腦的慣性壞毛病來害自己呢?
  心理科學教你快速戒掉先入為主、糊塗、自我感覺良好的思考老毛病!

  你可能沒發現,你總是被大腦給說服,大腦相信什麼,你就相信什麼!當你對某個決定或原則堅信「就是這樣」時,大腦就會快樂,一旦大腦快樂了,感覺就對了,不過可怕的事實是:我們常被蒙蔽,誤以為「感覺對了」就是「正確了」,請記住:能幫你的是「正確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的感覺」。

  【看看大腦怎樣對待你】:
  ——是不是很愛看那些不需大腦思考的節目?
  ——錯誤明明就超級明顯地擺在眼前,卻老像鬼遮眼一樣的沒看到?
  ——你是某球隊的死忠球迷,當看到有人在網路上PO文批評你支持的球隊時,你怎麼想?
  ——沒有專家掛保證你就不相信?
  ——當聽到「限時搶購,過了就沒了」,是不是覺得不買實在對不起自己?
  ——父母說你數學很差,從小說到大,你真的相信是如此嗎?

  大腦「儲存」了全部的生存模式與經驗,你所看、所聞、所碰、所聽到的,樣樣都已經過大腦處理和分析,當面對抉擇與矛盾時,大腦會依照以往「輸入」的資料,按照舊有「模組」給出答案來解決問題,一旦你相信大腦並照單全收,可能會做出要命的後悔決定。

  【別懷疑,你很早就被大腦給駕馭了】:
  ——其實在忙碌時會感到快樂,然而卻往往選擇懶惰。
  ——當你覺得離訂定的目標越來越遠時,「管他的」的念頭就會越強。
  ——人會藉由做些好事來抵銷自己做的錯事。
  ——心愛的人的照片,比真人還有療癒效果。
  ——「問」自己是否能完成目標,往往比「告訴」自己能完成目標來的有效。
  ——全世界人類的口頭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

  現在起認清這一點:大腦最厲害之處在於使你總是覺得不管對或錯,「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大腦讓你思考時,只把注意力放在「感覺對了」的框架內,一旦你試圖要看框架外的其他選擇,大腦就會告訴你它不舒服!然後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入大腦思考的可怕陷阱。到底該如何做,才能不再被「感覺對了」的思考模式給誘惑?面對讓你感覺很糟的「正確答案」,究竟要怎樣扭轉想法?

  透過書中的許多實例,作者將犀利地拆解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提供50個最新的「科學自助」(science-help)法搶救你,幫助大腦「重新設定」,適應新的思考規則,改變舊有經驗法則,同時也幫助你有效逆轉失算與失敗的結果。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迪薩弗提供讀者『科學幫助』(與「自我幫助」相反)的方式,詳述大腦心智想採取的捷徑,往往不見得符合人類的最佳利益。透過本書瞭解大腦的運作,可幫助我們對抗頑固的行為模式。」——《今日心理學》雜誌

  「大衛.迪薩弗帶領我們迷惘的心智做了一個短暫的旅行。每日生活中的每個方面他都有提到,不管是工作面試、第一次約會或是購物網站的危險,迪薩弗將改變你原本的思考模式…是能改變人生的心靈指導。」——《新科學家》週刊

  「目前科學書籍作者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以各種方法讓讀者注意自己日常的心理思考模式。如何避免不理性的判斷與決策,固然是我們自己要想辦法面對的責任,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還是為我們帶來了另類且寶貴的思考工具。」——雷.赫伯特《小心,別讓思考抄捷徑!》作者

  「本書具有獨特科學見解,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字裡行間引人深思,亦不失趣味性。」——蓋瑞.斯默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教授《記憶聖經》、《大腦革命》、《沙發背後:精神病醫師如何解決棘手個案》作者

  「閱讀本書就像在最愛的茶餐廳裡吃著充滿智慧的點心:口口美味,會讓你想一吃再吃。」——布魯斯.胡德,布里斯托認知開發中心主任《超感官能力:為什麼會相信不可信的事情》作者

  「迪薩弗以新鮮的架構,引導讀者從不同方向認識大腦控制個人的方式,帶領大家跳脫自助類心理書籍的思維。」——馬克.常逸梓《駕馭:如何透過語言與音樂將猩猩變人類》作者

  「本書的內容清楚明瞭且多樣性,洞悉人類思考的方式,是一本深入認識人心的好書。」——菲力普.阿卡巴斯《恐懼:害怕和幻想如何刺激黑死病到禽流感的傳播》作者
  
  「這本關於大腦科學最新研究的書籍,內容充滿智慧且容易閱讀,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維持他一貫的風格,在內容與論述方式上,兼顧專業人士與一般讀者的需求。翻開它吧!」——瑪姬.傑克遜《分心:受侵蝕的注意力及黑暗時代的來臨》作者
 
  「迪薩弗的文字平易近人且充滿熱情,帶領讀者以簡易有趣的方式,認識最新的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等研究內容。但研究的結果、大腦與心智都不是本書的重點。本書的重點在於認識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透過科學,將一團亂的生活轉變成有意義的優質人生。這是一本照亮人生的書。」——陶德.艾席格懷特研究所負責訓練與督導的精神分析師
 
  「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許多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聽起來很神奇,但卻有些遙不可及,無法與日常生活結合。迪薩弗把科學研究中最實用的部分,萃取集結成書,內容充滿創意與機智。」——卓爾特,芝加哥洛約拉大學哲學與心理學教授《移情作用落差:搭起好生活與好社會的橋樑》作者

  「想知道身體裡的神經化學物質是如何操控你的一舉一動嗎?迪薩弗從當代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精選出最具啟發性的內容。隨著本書的發展,你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的行為反應由何而來。」——喬瑟夫.卡羅《文學動物:演化和敘事的本質》作者

  「透過作者流暢的文筆,認識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真面貌。內容引人入勝,幫助你以全新方式認識他人。」——查理斯.伊立特與其他作者合著多本心理學叢書,包括For Dummies傻瓜系列的《征服焦慮》、《認識強迫症》與《認識邊緣性人格》

  「本書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瑞士刀:便利又實用,並且非常非常管用。本書將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而且都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喬瑟夫.哈里南,普立茲獎得主《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作者

  「五星級的智慧佳餚,有最先進的內容可供選擇。」——羅伯特.波頓《人,為什麼會自我感覺良好?大腦神經科學的理性與感性》作者


  「本書以正面的方式,讓你的大腦感到快樂。迪薩弗透過吸引人的小故事,帶領讀者迅速瞭解大腦抄捷徑的模式,讓讀者知道大腦短暫的快樂選擇,往往會造成人生長期的傷害。」——丹尼爾.西蒙斯《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作者

  「跟著迪薩弗進行心智之旅,認識大腦的防禦機制及行為科學的相關研究。作者是一位超級導遊,清楚讓讀者知道每項論點的實用處。是非常具啟發性的一本書。」——吉納.皮考特《男人真愛金髮尤物嗎?身體、行為與大腦:隱藏在性、愛情與吸引力背後的科學力量》作者

  「內容嚴謹且有效推論的一本書,揭露我們平日思考與行為不一致的原因,也帶領讀者認識人類如何操控彼此的手法。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某種行為,以及如何避免成為他人操控手段下的受害者,我推薦你趕緊翻開這本書吧。」——菲利普.金巴多,美國心理學學會前主席《路西法效應》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大衛.迪薩弗 David DiSalvo

  迪薩弗是長期撰寫有關科學、技術及文化議題的寫作者,也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及許多官方和私人機構的研究分析諮詢與專案專員。他為《科學人心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Mind)、《今日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Mental Floss》、《富比士》雜誌、《華爾街日報》、及廣受注意的知名科學部落格「Neuronarrative」和「Neuropsyched」撰寫文章。
迪薩弗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地出版品廣泛引用,他本人也常應邀在「CNN美國頭條新聞」和「NBC晚間新聞」等電視節目擔任講述來賓。

譯者簡介

張瓅文

  喜愛旅行、攝影、品酒與調酒的博士生。譯有《為自己上班,因為一生的工作天很多》、《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決定我們新朋友排行榜的人際互動作用力》等書。

目錄

各界好評
序 新的思考工具
前言 解開認知的指南針
長久以來的誤解
找出更好的答案
善用「不會太天真」的直覺力
「知道」並不一定「做得到」

第1部確定與機率的誘惑
第1章 在確定中冒險
第2章 誘惑的規則與抽菸的猴子

第2部淪陷、低估、大逃亡
第3章 為何快樂的大腦會低估未來情勢
第4章 自動駕駛的魔力
第5章 融合V.S.大逃亡

第3部行動、約束、悔恨
第6章 重新啟動閒置引擎
第7章 寫在神奇畫板上的承諾
第8章 想要、得到、後悔、重複

第4部社會衰退、影響力、情緒感染
第9章 人類與猴子的社交活動相類似
第10章 影響力讓人看不見事實
第11章 心理社會如何感染大腦
第12章 隱藏在物質背後的力量

第5部記憶與仿效
第13章 重寫心智
第14章 模仿是本能,練習則需要學習

第6部行動就對了
第15章 50個你該當心的思考與行動落差
第16章 搖搖你的意義製造者

延伸閱讀 思考多一下
印地安人的一滴清淚
誰在說謊?先畫個圖就知道
若要你用不誠實行為來幫人,願意嗎?
知道你在講手機時有多「瞎」嗎?
當自我評價遭到扭曲時,心情就會不好
孩子愛吃,母親要負責任

相關讀物&網站&期刊雜誌
致謝

前言

解開認知的指南針

  「大腦中的特殊波動,我們稱之為『思緒』。」——大衛.休謨

  《自然宗教對話錄》
  「每個人的問題總有個簡單的答案:簡潔、看似合理,但其實是錯誤的。」 ——曼鏗

  《神聖的靈感》
  我們的大腦擁有預測能力,善於察覺規律性,渴望穩定、清楚、一致的感覺,聽起來很棒,但總有例外的時候。

  你第一天踏入辦公室時,渾身緊繃,猶如在鱷魚池旁飲水的小鹿,充滿警覺。這不是你的「第一次」,你之前就有其他工作經驗,這種緊繃感對你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不過,這是新工作,所以當下你面對它所產生的焦慮感,和多年前剛踏入職場、展開第一份工作時的心情感覺很像,然而兩者間還是有極大差異。雖然你一開始走過公司中央走道時,還沒察覺到心裡的某個念頭,但一步接著一步,在環顧周遭辦公室、融入環境之後,心中萌生的念頭會越來越明顯:一切都會很順利的。

  為什麼這個念頭會突破強烈的不安因子,自行浮現在你心中呢?在你走過公司中央走道時,究竟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周圍景象與聲音又如何對你產生影響?雖然你很難察覺這些因素的存在,但其實大腦已經幫你處理了不少複雜的訊息。你所看、所聞、所碰、所聽到的事情,樣樣都已經過大腦處理、分析與解碼,大腦逐步完成這些任務,而且做的非常好,事實上,是好到讓你開始抵銷緊張的情緒反應。

  你的大腦做出決定,並告訴你,你之前就有來過這裡。當然了,這不全然是真的,但你的大腦正開始架構,找出在之前的經驗中,是否有和此環境類似的刺激或模式,也就是說,大腦會從「過去經驗」裡,找出和新環境重疊的模式。你的大腦認定,這些模式已有足夠相似度,讓你可以放心預測,在接下來的新環境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當你開始認識辦公室裡的新同事,接受到的外界刺激因素越多,就越能發現更多的環境模式,也能為大腦注入更多訊息。日復一日,新環境的一切,以及那些曾被你列為具潛在危險、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對你來說都變得游刃有餘。一整天下來,大腦會安排出一個新的微世界,只要你還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就會一直處在大腦安排的微世界中。儘管微世界裡的人事物來來去去,許多事情也有所改變、調整,但所有的變革都會發生在一個有循環模式的框架中,而此一框架範圍是經過大腦辨識、解碼與分類過的環境。

  多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今日我們對大腦瞭解的程度,知道大腦是種「預測機器」,是非常神奇且複雜的器官,能處理訊息,決定接下來該做的事情。更確切來說,大腦尤其擅長探知和辨識規律性,預測威脅,並在心中產生敘事(說故事)能力。大腦傾向處在穩定、明確、一致的環境中,將不可預測、不確定與不穩定視為對它生存的威脅,也就是對我們生存的威脅。

  大腦對於避免威脅或防禦威脅的能力,足以讓人類生存與繁衍,這衍生出一連串的「副產品」,且和日常思考模式及行為緊密相連。本書將會討論其中的幾項「副產品」。諷刺的是,這些「副產品」都會誘使原本應該要預測威脅的大腦感到「快樂」。接下來的內容,要帶大家一起探索和解釋其中的原由:

  ‧  我們渴望「確定」與「對」的感覺。
  ‧  我們依賴「記憶」來支撐內心的感覺。
  ‧  我們傾向「為巧合加註意義」,在訊息不足的情況下套入因果關係。
  ‧  我們希望凡事在掌控中。
  ‧  我們試圖避免損失。
  ‧  我們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讓自己感到「平衡和諧」。
  ‧  我們常在遺憾中打轉。
  ‧  我們普遍認為「具體明確」的情況較為有利。

  如果可以生活在沒有偏見、失真和錯誤的環境中,或許我們真能活在上述的大同世界裡。但我們不行,雖然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迷失在「為什麼要做」、「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自己會這麼想」,會如此並不是因為我們很愚蠢,事實正好相反:我們光憑大腦就足以處理複雜的思緒,只不過,個人思緒很容易受到某些障眼而變得模糊,進而阻撓內心真正的思考運作方式。

  在進一步解釋前,我們先倒退幾步,討論一下就認知上來說,究竟我們過去是如何的狀況,而接下來要怎麼發展。

  解開長久以來的誤解

  若要有效分析心理層面,就必須先順從大腦的運作方式。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對這方面的認識很有限;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相關知識的進展已有大幅增加,遠超過一世紀前大家連想都沒想過的知識。假設你和一位二十世紀的神經科醫生討論:「未來一百年內的科技發展,能讓半身不遂的癱瘓者以控制機器手臂隨心所欲達成任何動作。」對方就算沒有冷嘲熱諷也會竊笑。

  科幻小說和漫畫常有類似的科技出現,但嚴肅的科學家絕對不會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賭在不切實際的事情上。現在我們終於知道,沒什麼是不可能的,這些事情正在發生,而早期大家熟知的「身心二元論」也已經過時了。現在仍有許多人試圖奮力一搏,以生理角度來看待心理,因為思緒的複雜性似乎真的是個難解之謎,超乎大腦能思考的範圍。在我母校的一位生物學教授曾說:「究竟這些無數的『開關』是如何形成人類複雜的心智?」

  「認知科學」目前尚無法全面解釋這類問題,在深入探究大腦之謎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這些問題本身從頭到尾都未曾真正切入核心。例如,以「開關」來比喻大腦機制就是個錯誤的分類方式,但一開始,大家都相信大腦的本質就像個精密的電子設備,非常複雜,從中幾乎難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認知科學」藉由打破對事情的「既定認知」來挑戰現今分類方式。這麼解釋好了,我們都曾試圖將思緒及情緒與大腦某特定部位做連結。舉例來說,如果認為憤怒的情緒是源自大腦中樞的某處,事情就簡單許多;但如果要接受憤怒的情緒並非源自大腦任何一處,而是源自大腦中許多不同部位交錯互動所形成的反應,事情就複雜了。

  當這部分轉換成記憶時,要大家理解與接受就更困難。當你十歲時,你六歲在主題樂園搭乘雲霄飛車的記憶,該存在大腦的何處呢?當我們對事件的記憶似乎還算完整,就會相信這個記憶在大腦擺放的位置,肯定就像擺在書架上的書籍一樣,當想要重拾記憶時,只要把書從書架上取下,翻到正確的頁面,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我們現在知道,大腦處理記憶的方式並非如此。而且事實上,你對遊樂園內的遊戲記憶並非真的儲存在大腦某一處,也並非如你想像的完整。

  這些關於大腦的知識聽起來相當複雜,科學也尚未找出完整且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現在跳回到分類的話題,正因為缺乏正確答案總是令人不安,因此我們就會想辦法來填滿空缺,而且也覺得應該要這麼做。既然是大腦賦予周遭環境意義,我們會因為大腦的深層運作不明而感到受挫,自然就不意外了。在現實中,就是因為這個在頭部裡的神奇器官,造就出所謂的「心智」(mind)。或者更精準來說,心智並非大腦製造的產物,而是大腦在做的事情。再換句話說,大腦的整體神經系統活動就是我們的心智。套句神經科學家西蒙.列維說的:「所謂心智,不過就是大腦的工作罷了。」

  在過去的一世紀,發展漸入佳境,我們漸漸改變了「身體(包括大腦)和心智是分離的」這樣的認知,這是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的身心問題,又稱「心身二元論」,此一認知在當時廣為大眾接受,不過套用當代哲學家約翰.舍爾的說法,此一論點的問題在於「從一開始就算錯了」,然而區分大腦與心智的計算方式,似乎又簡單得顯而易見:只要想得出一套解釋方式,我們就不喜歡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如果心智是大腦的工作,便能簡化到以生理過程來解釋一切。不管過程有多複雜,一切依舊屬於血肉之軀運作方式的一部分。總認為自己比其他生物優越的人類,該如何接受自己的一切,無不受到神經科學家口中的人腦(生物體系中的電腦硬碟)所束縛。這對當前已知的認知科學研究顯然是項挑戰,唯有詳細揭露大腦運作方式,才能使一切毫無保留地攤開在世人眼前。

  找出更好的答案

  過去有二元論,那未來有什麼呢?既然心智並非存在於頭顱內的大腦中,那究竟有什麼答案能取代這項認知呢?這個答案就是本書的核心論點。我們大概是在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研究之門開啟前不久,才進入「認識自我」的時代,且在不斷受到影響之下向前。我們仍在這個時期的開端,因此必須小心謹慎,不可匆促下結論。不過能肯定的是,在邁向認識自我的新道路上,沒有回到二元論的回頭路。在新的時代,當我們說到心智,指的就是大腦所做的事情;當說到想法,指的就是心智的傳播,也就是大腦不停歇的活動。二元論的說法以及它延伸出心智相關的許多誤解,都將走入歷史。

  這一切都將指向另一個嶄新的機會,就是「有效找出我們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找出違背最佳利益的思緒與行為」,並且進行改變。如果這樣的說法,讓你感到有些許「自我幫助」(self-help),那先讓我把話說在前頭:我相信這一波新的認知研究發現,將會和許多自助建議相牴觸,在未來幾年中,會讓大家看清楚,這些自助的建議有多麼空洞且不真實。

  現今對大腦與心智的誤解,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讓那些為了尋找心中答案的許多讀者,花了至少數十億美元在自助類的相關書籍上。認知科學無法提供完整且穩固的答案來代替自助產業的建議,而心理學界也不該試圖改變現況。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所能做的,便是讓大家更清楚了解「人類的思緒與行為模式」,然後在許多難解之謎上投入更多心力。藉由健全的研究做為重新審思人類行為的基礎,我們就可以提供讀者比「自我幫助」更好的建議,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自我幫助」,而是「科學幫助」(science-help)。

  善用「不會太天真」的直覺力

  我是個務實主義者,對於「仰賴直覺」的任何主張,都傾向拿放大鏡審慎檢視。但我能瞭解也能體會:有時候「直覺」雖然無法帶給我們完整的答案,卻有可能引導我們找出解答。研究顯少是在直覺之外的世界進行的。我遇過最棒的研究人員,是世界級的直覺者,有時他們最有創意、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法,往往來自早餐時的靈光一現。「最初的直覺」總能帶領研究人員在相同主題上找出被忽略的細節,進而開啟新發現。這類的研究在本書中不勝枚舉,而且都歸功於當下的直覺。

  然而這樣的直覺有時太過天真。就某部分來說,促使自助類相關說法與書籍蓬勃發展的原因,就是「匆促對神經科學相關研究下結論」,然後天真地以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原來如此簡單。我們想要知道答案,想聽聽聲稱已有答案的人怎麼說。我們不只想要解決問題,更想要感到安心。往往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擁有想要的東西、或希望不如預期時,感覺並不好受。天真的力量總是難以抗拒,甚至足以覆蓋掉我們對他人的「答案」的疑慮。如果不夠謹慎,最終也只會得到一堆無意義的答案。

  舉例來說,要做出大腦影像相關研究的結論,必須相當謹慎嚴格。但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對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化性似乎各有各的見解。在影像告訴我們清楚的答案前,還是要對相關知識做深入的瞭解。例如,為何要以相同的實驗條件、透過不同的實驗,測試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化性?大腦是許多研究人員想要解開的謎團,但至今仍無人找得到全面且完整的解釋。

  到目前為止,有些人認為應該在法庭上使用大腦斷層掃瞄,好作為判斷一個人有罪與否的依據,在對大腦認識還不夠完整的情況下,這樣的科技發展也真夠令人害怕的了。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這足以說明科學尚無法提供完整答案能讓我們高枕無憂。事實上,我們應該要期待透過研究找出更多值得探討的新問題,而非只有追求答案。

  如上所述,在科學探究中,層層疊疊的實驗過程可能是確定前人的答案,也可能是挑戰他人的發現,但不管如何,都能帶來希望。科學、偽科學及「自我幫助」的差別即在於過程。前者(科學)需要執行者,因為過程本身就是建構在自我毀滅上。科學並不會因為成果完美而感到勝利,而是要去不斷挑戰結果,然後重新開始另一段過程。

  簡單來說,這就是本書的起點。科學是一件工具,是我們面對自己及世界的最佳工具。我相信:「科學有助於瞭解促使人類思想與行為動力的主因。」如果深信自己的思考方式就和自己所知的一樣,並且做我們該做的事情,那就必須先瞭解問題的核心,並接受它的「有限性」。

  「知道」並不一定「做得到」

  接下來我們將一步步探討大腦的奧祕。在本書中,我會刻意使用非常簡單的隱喻措辭:「快樂的大腦」。當然,大腦是沒有絕對的快樂、悲傷或憤怒感,大腦本身也不會想要、渴望、主張或呈現這些情緒。我們可以引用紐約臨床心裡學家暨精神分析學家陶德.艾席格的話來解釋:

  唱歌需要肺部功能,創下跳遠紀錄需要膝蓋協助,但大腦本身並不需要任何東西。人們想要的慾望及得到方式,有一部分的確是歸因於大腦,但在大腦與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個連貫周遭情境及脈絡的人。

  我用快樂大腦作為隱喻的方式,純粹是希望以簡單的手法讓讀者知道:在許多情況下,大腦會傾向某種錯誤狀況、極力避免損失、降低風險與避免傷害。大腦會自動完成上述動作,而且大多時候,我們會感謝大腦的決定。然而,相同的防衛機制(就是我所說「快樂大腦」的傾向),有時候會過猶不及,成為阻力,反而難以算是優點。現在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知道自己何時該思考,並且採取與「大腦傾向」相反的舉動。

  這本書並非心理學大全。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精神病學家,我無意透過本書或其他媒介進行虛擬治療。我不是神經科學家,我不會說自己有多麼熟悉神經運作方式,畢竟這是需要全心投入才能瞭解的領域。我是科學類書籍的作家,我對大腦運作方式格外感興趣,尤其熱衷與大眾分享我的所學所知。我擅長進行大眾教育,這些年一直致力於讓特定人士瞭解人類行為的改變模式,畢竟人類的行為模式有些很細微,有些很廣泛。

  我非常熟悉理解與應用間的差距。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找到問題,甚至可以提供解決之道,但往往還是會失敗,這就是理解與行動之間的落差,搭起落差間的橋樑,正是促使我完成本書的動機。我想知道:人們為什麼常做不符合最佳利益的事情。更確切來說,我想要知道:影響大腦思緒與行為的背後真正原因;因為這個因素足以影響全人類。
 
  我在三年多前展開這段漫長的寫作時,原本打算把重點擺在認知偏差,這方面有大量相關文獻,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在閱讀相關研究報告、以及與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專家討論後,我發現了認知謎團中更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且是造成大腦「快樂」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的探索有進一步的結論:僅僅知道大腦會運作失常是不夠的。大部分大腦錯誤的相關書籍都無法突破這一點。如果我們還無法「做」些什麼,先「知道」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至少我們「知道」應該要如何採取行動來避免大腦錯誤的誘惑,但要實際運用這樣的知識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有一部分是和神經中樞有關。這就是存在於理解與行動之間的「差距」,從務實角度來看,這跟找出大腦正確運作方式一樣重要。
 
  本書中涵蓋各種主題。在各項主題中,我盡量避免討論過多細節,而是著重在大方向層面。我希望本書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也希望讀者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能有相同感受。

小心,別讓思
考抄捷徑!
重返人類演化
現場:為什麼
邏輯謬誤鑑識
班:訓練偵錯
為什麼我這麼
容易分心,愛
邏輯思考防身
術:別讓謊言
你該不該相信
直覺?
99.9%都是
假設
我即我腦:從
子宮孕育到阿
記憶的風景:
我們為什麼「
躲在我腦中的
陌生人:誰在
槓桿思考術
超腦零極限
大小說家如何
唬了你?:一
哲學的40堂公
開課:從「提
向哈佛菁英學
思考:全球菁
犯規心理學:
一個德國社會
一堂說話課:
鍛鍊自己的大
思辨的檢查:
有效解決問題
超前思考指南
:遠離直覺預
塗鴉思考革命
:解放創意隨
好奇心的幸福
力量
哲學經典的3
2堂公開課:
關掉螢幕,孩
子大腦重開機
邏輯謬誤鑑識
班(增修新版
為什麼我們總
是相信自己是
大腦先生的一
天:從起床開
哲學能做什麼
?:公共議題
一口哲學:2
7場當代哲學
心簡單:尋找
生活意義的法
為什麼遇到不
確定的事情我
腸道.大腦.
腸道菌:飲食
概念思考模式
:從醞釀概念
HYGGE!
丹麥一年:
大腦升級2.
0,鍛鍊更強
簡單,給我們
的禮物
冷思考:社群
時代狂潮下,
打破大腦偽科
學:右腦不會
成癮的大腦:
為什麼我們會
遺忘的慰藉:
遺忘真的只是
深度思維:讓
邏輯思維更強
骰子人(18
禁)
超腦零極限【
暢銷紀念版】
哲學,為人生
煩惱找答案:
發現問題思考
法:突破已知
老年的意義:
我和那些老人
本質思考習慣
:逃脫陷阱,
不是你做不到
,而是你想太
思考的法則:
打造美好習慣
歡樂邏輯養成
班,超有料!
為什麼你無法
真正的快樂:
解決問題的三
大思考法:交
OODA循環
思考【入門】
法律人的思考
法則:跟好律
三個邏輯學家
去酒吧:燒腦
打造數字腦.
量化思考超入
思考外包的陷
阱:在「快答
邏輯思維基本
概念:理性決
【心靈教父偉
恩戴爾暢銷經
【越想越委屈
套書】(二冊
有沒有讓腦袋
變聰明的藥?
街頭的哲學:
29個熟悉的
策略思考:一
種稀有又精湛
【喬布拉醫師
和哈佛教授的
我「決定」活
到120歲:
精準提問:找
到問題解方,
數學通識講義
:搞懂人生最
【吳軍博士寫
給成年人的通
哲學能做什麼
?(二版):
大腦300問:
親身經歷會改
在雅典學院聽
哲學課:跟著
深度思維(二
版):讓邏輯
零恐慌!:神
奇十句法訓練
你與世界的1
0個方程式:
超腦零極限(
三版):抗老
本質思考習慣
(二版):逃
歡樂邏輯養成
班,超有料!
思考的法則(
二版):打造
為什麼你無法
真正的快樂(
三個邏輯學家
去酒吧:燒腦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