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不懂帶團隊、漫畫不懂帶人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最深入!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147式榫卯構造解剖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最深入!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147式榫卯構造解剖

分類: 藝術設計
書號: FA0224
作者: 喬子龍
出版社: 原點
書系: Plus-life
出版日期: 2022-11-1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6267084496
規格: 21 cm * 28 cm / 平裝 / 彩色
頁數: 366 頁   
定價: 1100
關鍵字: 木家具設計 中式木家具 木建築木家具 榫卯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五代世家國寶匠師圖解手繪
一本最具系統的中式木家具解剖事典

深入中式木家具的型制結構、材料個性,以及成器之前的匠造心法
提供現代木家具設計創新基礎與原理

  ▌ 看懂中式木家具!品鑑識別的八大視角
1. 制∣傳統家具的立器之本
2. 式∣使用功能的類別
3. 形∣家具構造中的氣質衍生
4. 藝∣型架骨骼上的表飾
5. 工∣制器的營造全程
6. 款∣器型的量體尺碼與級別
7. 色∣家具可視的表色
8. 材∣支撐構造及榫卯的質地(含材色)

  ▌一次弄懂!榫卯特性
24性、147種榫卯細部拆解分析

基礎榫卯∣常規榫卯∣制式榫卯∣特殊榫卯∣創新榫卯

榫與卯,是陽與陰的結合,不同屬性的榫卯,有著不同咬合特性,或直或扣,或斜或槽,
書中將其歸為五大類二十四性,以便從內在受力構造上了解,除了理解木構的底蘊與技巧,更期望進一步提供新一代匠人與設計人,中式木家具的新創基礎與運用原理。

‧榫卯經典四「制」
任何家具都是由一堆料杆部件組合而成,而在眾多榫卯之間必有「關鍵榫卯」,它將決定其它所有榫卯連接的組織次序,這些關鍵榫卯即代表著家具構造的「制」點。本書以四大制「圓(角蓋腿)、展(角錯腿)、方(角格腿)、守(角間腿)」為核心,梳理歸納上百種榫卯的品韻風格及力學關係。

‧榫卯緊固關鍵:四大力系
纖拉力→確保榫頭不斷(取決於木材纖維棕絲的長短與排列密度)
抗折力→確保杆材不斷(由纖拉力計算出合理力矩)
凝結力→防止卯眼四周開裂(取決於木材纖維棕絲的排列形狀)
摩擦力→確保榫頭與卯眼的咬合力,不易拉滑(取決於榫卯的長短、厚薄等造型)

‧家具穩固關鍵:投榫順序&投榫方向
家具構造以「制點榫卯」為核心,榫卯的投合方向與拆裝順序,決定著成器後的穩固並防止其在使用過程中脫散。何時豎向投榫?何時橫向投榫?孰先孰後?加入「橫棖」又會帶來什麼變數?這些都是能做合理計算的力矩數學題。

  ▌成器之前,像匠師一樣思考!
中式木家具圖解透視全書

從中式家具的構造出發,從中探究其規律與原理,展現出中式家具體系構架。書中以家具結構之不同進行編排介紹,方便閱讀者瞭解制器做法之共同點。全書大量解析中式家具構造原理,以及製作要點,並提供透視圖與卯榫做法。是以匠工技術視角為思考的一本專書。

此書分為兩冊。本書為第一冊《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講述了現代木工應該具備的一些傳統家具認知,佐證其構造心法。第二冊《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實作』全書》則是作者根據制式研究推演的創作家具,繪製作法圖與透視圖,意在從圖中解析傳統的構造原理與製作的一些注意要點。本書企圖歸納出木作家具的規律及作法規則,為匠工以構造技術視角的思考。

本書特色

․有系統的領略家具鑑賞的關鍵
․大量手繪圖解中式木家具,細節解剖
․詳細的147種榫卯結構的原理書
․提供現代家具匠人、家具設計師新創中式家具的靈感來源
作者簡介
作/繪者簡介

喬子龍


又名松喬工匠,1964年生,出身於五代園林及木作世家。蘇州大學建築系(傳統家具)教師,資深造園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業餘時間從事傳統書畫的創作,近年來專注於傳統家具的研究與設計,著有《匠學圖繪》、《匠意圖制》《松喬圖制》等。
目錄
第一章 漫談傳統家具
1.1 傳統家具的匠學思考
1.2 遲到的文明
1.3 傳統木構建築與木作家具
1.4 東西方古典家具之比較
 
第二章 品鑑家具之八識
2.1 傳統家具的稱謂與識別
2.2 制∣傳統家具的立器之本
2.3 式∣使用功能的類別
2.4 形∣家具構造中的氣質衍生
2.5 藝∣型架骨骼上的表飾
2.6 工∣制器的營造全程
2.7 款∣器型的量體尺碼與級別
2.8 色∣家具可視的表色
2.9 材∣支撐構造及榫卯的質地(含材色)
 
第三章 家具結構:正器四制與附器八型
3.1 正器:家具四大制
3.2 圓制∣角蓋腿──無束腰
3.3 展制∣角錯腿──案型結構
3.4 方制∣角格腿──四面平
3.5 守制∣角間腿──有束腰
3.6 四制的圓融:不露端截的外紋通順
3.7 制與制的交融
3.8 圓展方守的對應關係
3.9 四制與文字的對比分析
3.10 文字與書法
3.11 附器:器具八大型
3.12 箱型
3.13 筒型
3.14 交型
3.15 支型
3.16 折型
3.17 疊型
3.18 組型
3.19 獨型
 
第四章 尺度比例的掌控:作韻八徑
4.1 度‧繩尺品韻
4.2 中和圓通與作韻八徑
4.3 第一徑∣型廓比
4.4 第二徑∣間架比
4.5 第三徑∣線形比
4.6 第四徑∣材徑比
4.7 第五徑∣杆型比
4.8 第六徑∣飾面比
4.9 第七徑∣縫折比
4.10 第八徑∣色間比
 
第五章 新十病與重溫明韻二十四品
5.1 新十病與重溫明韻二十四品
5.2 匠讀十六品
5.3 家具的氣質與地域風格
5.4 把握分寸:中和尺碼及品韻性向
5.5 傳統家具韻向圖
 
第六章 牙:中式木家具的構造輔件
6.1 中國牙子:線型家具中的衍生語言
6.2 牙族分類
 
第七章 投榫拆裝與榫卯力學
7.1 投榫組合順序
7.2 榫卯的巧與拙
 
第八章 設計與製圖
8.1 間架構造的透視與放樣
8.2 設計流程
 
第九章 鑿枘餘聲
9.1 匠工心中的型、形、藝
9.2 說韻有感
9.3 骨法用筆與線型家具的精神趨向
9.4 再說形與韻
 
第十章 中華榫卯
二十四性‧一百四十七式榫卯圖析
自序

研究傳統家具,
除了對現有成器的解讀外,更應該關注成器前的構造匠心,
關注木與木的間架搭接,開合虛實比例等架構本體。
因為每一件家具的架骼本體,
都有其原始的本質美……

身為匠工的松喬,拙筆著繪傳統家具書稿,旨在為現今的中式家具設計與木工就有關製作技術提供參考,並期盼與喜好研究制器工法的朋友分享十餘年來對傳統家具的一些思考,特別是家具構造方面的一些心得。

松喬出生於江南園林與木匠世家,因少年時學了幾年木工,並對書畫頗為喜愛,加之三十多年來的美工、建築與園林設計等工作實踐,以及對傳統家具的喜好與關注,一直傾心研究器物構造與匠作技藝,以至於養成了對家具造型尺度與結體榫卯等細究推敲的習慣。在逾二十年走南闖北的設計遊歷中,每遇見一件傳統家具,都要就構造及榫卯作法特點等進行記錄分析,並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與法則。

在松喬看來,研究傳統家具,除了經典器具(圖片)賞讀、史據考證、形藝品鑒以及實物收藏這些對現有成器的解讀外,更應該關注成器前的構造匠心,關注木與木的間架搭接、開合虛實比例等架構本體。因為每一件家具的架骼本體都有其原始的本質美,而依附其上的形藝雕飾是本質美的延續或附加。宋式、明式家具中,架簡無飾的線型家具之所以為國人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們更接近於這種本質美,這種結構具有蓬勃向上的內在邏輯美,是家具的架骼靈魂,也是器具美韻的根本。架骼的本質美是匠工及設計師們的研究方向,也是當下中式家具設計創新研發的始點。

傳統家具在木與木的結體組合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構造法則,以及連接這些結體構造的榫卯作法。中華傳統家具之所以有別於西方,就因其獨特、有序的線型構造為中華世代子民所默認;它們在歷代的制器發展中逐漸地完善,人們習慣將其以「型制」、「制式」、「款式」等命名。在這些間架虛實的有序組合構造中,隱藏著祖先們諸多的潛識密碼。

型制、形制、款式、款型等分別指什麼?如何理解其中的一字一意?傳統家具的骨子裡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中華精神?明韻的「韻」,對於匠工技術是怎樣一回事?東西南北之蘇京粵晉為何風格迥異但仍為中華一家?榫卯的原理與木性是怎樣的?中華榫卯與器形的境界是什麼?制器首要的構造、間架、樣形與尺碼等匠心作法的原理有哪些?這些問題都是現今匠工及設計師們亟須弄清楚的。

「三十年來少匠師」,老的去了,新的沒來,以至於很多人形成定論,即「古人是不可超越的」;更有所謂「大數據」學,認為經典家具的尺碼不能有微毫的變動;另有所謂「全手工製作」等。這些現象均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沒有從事物發展中發現規律、沒有根據這些規律去研究去挖掘,多數的研究只是一些古籍翻譯或器具賞讀,「碎片」叢生,無法形成較為完整的家具研究體系。

從事傳統家具生產及設計的匠工及設計師們缺乏現代木工技術培訓,不精通設計製圖的規範與程序、作圖放樣的標準化與精細化,以及看圖識圖等。原有「傳幫帶」式的師帶徒、師授徒的舊模式阻礙了現代產業的發展。傳統家具的基礎性研究應及時展開,系統的中華家具技術理論(教學體系)應及時建立,現代「設計與木工」的技術培訓應及時開展。

是為序。
圖解透視中式
木家具『實作
【圖解透視中
式木家具全書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