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更民主、更包容、更多音
一場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避而不談的黑歷史
不只是典藏,更關乎記憶&認同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宮殿型|教室型|紀念型|樂園型●
──解讀4大典型博物館背後的意識形態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才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所有自稱為探險家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艾爾金伯爵「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回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了約3600萬台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出,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千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讓家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發現澳洲的庫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致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了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表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了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挺身而出,誰的博物館?
澳洲女孩艾莉絲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攻讀藝術史的她為何充滿挫折?為什麼博物館比以往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出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了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只要你尋找。」於是,她開啟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只一種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家,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出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台上方或玻璃後面,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