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想要長久使用的生活道具及鄉土玩具61(部分節錄)
◆沖繩陶
植根於沖繩悠閒風土的溫暖陶器
近年極受歡迎的沖繩陶。やちむん(yachimun)是沖繩方言,意思是陶器。讓人感受到土的溫暖觸感和強而有力的率性上色,是其魅力所在。分成在沖繩紅土上薄薄覆蓋白色化粧土的「上燒」,以及不上釉只素燒的「荒燒」兩種。
濱田庄司(第134頁)拜訪了沖繩的壺屋燒,被此處樸素而大而化之的製作風景所感動。後來,壺屋出現了人間國寶金城次郎。現在以讀谷村為中心,聚集了不少創作者,也能看到共同使用的登窯。從唐草文樣、線繪的魚紋等傳統圖案可以感受到琉球文化。
◆琉球玻璃
以回收色玻璃瓶創造出溫暖觸感
琉球玻璃又稱為沖繩玻璃。厚實的吹玻璃,是沖繩的代表性工藝之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將駐日美軍使用過的有色可樂和啤酒玻璃瓶熔掉製成的再生玻璃,就是現在琉球玻璃的原型。熔化時玻璃裡的不純物質變成氣泡,連氣泡也可以活用,創造出新穎獨創的表現。現在有很多創作者,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琉球玻璃。跟著稻嶺盛吉大師學習的小野田郁子,不是用上色,而是善用泡盛瓶等原料的色彩風味,溫柔的作風是她作品的魅力。
【試閱2】必備基礎知識(部分節錄)
◆民藝?是什麼?
從日用品中看出美
創造健康豐富的生活
現在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民藝」一詞,其實是大正時代,由思想家柳宗悅創造的新詞。民藝,指的是「民眾的工藝」。他的想法是,美,要從民眾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中尋找,而不是著名工匠製造的美術工藝作品。
民藝品的定義即「擁有健康的美,以手工製作的日用品」,不是鑑賞用的作品,而是可運用在生活中,具有實用性的用品。由無名職人之手創作,容易到手的廉價物品。重覆地一再製作,由熟練技術所支撐的用品。傳統與風土、受到大地的恩賜支持的……柳宗悅是這樣定義民藝的。
想在現代學習民藝
看待物品的方針
到底什麼是民藝,什麼不是民藝呢?很多人都有這種疑問吧。狹義定義下的民藝品,是柳宗悅用他的審美意識選定的物品。在他的著作《手工藝的日本》中提到的日本各地手工藝,可說是正宗的認證民藝品。東京駒場的日本民藝館中,陳列了通過柳宗悅審美眼光的美麗手工藝作品。
民藝運動開始後,經過了大約90年。在大量生產的時代中,當時隨處可見的日用品,有些現在已經難以入手,可能是製作者減少,或是原料日漸稀少……不過其中也還是有依舊以不變的態度繼承製物傳統的產地、窯場。到了現代,還能稱為民藝的,多半指的是那些保持自然健全的態度所製作的物品。
理解重點是,民藝指的不是特定的事物,而是看待物品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也許要正確理解柳宗悅揭示出的思想並不容易,但是,「從生活中尋出健全而美麗的物品,活出自己,豐富生活」的民藝觀點,對現代的我們來說依舊充滿魅力。用自己的審美觀選擇物品,就是每天都能豊富生活的契機,這或許就是民藝吧。
◆你應該認識的民藝奠基者
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1889~1961)
就連不太熟悉民藝的人,大概也聽過這個名字吧。被稱為民藝運動之父的柳宗悅,是明治年間出生的思想家、美學學者,也是宗教哲學家。他的名字發音是「yanagimuneyoshi」,也可以讀做「yanagisouetsu」。長男是工業設計師柳宗理。柳宗理洗練設計的餐具和調理器具,應該很多人都用過吧。
在學習院高等科念書時,柳宗悅與志賀直哉和武者小路實篤等人共同參加了文藝誌《白樺》的創刊,也深入關心美術。在東京帝國大學,他專攻宗教哲學,深化一己獨到的思想。
民眾的工藝品=「民藝」的誕生
某次柳宗悅看到朝鮮工藝品,被它的美感動了。這次相遇的機緣,使他看到了日用品中「新的美感」,通往民藝的基礎可以說於此誕生。
加上,透過英國陶藝家伯納德‧李奇(Bernard Leach,可參考P136),柳宗悅認識了同為陶藝家的濱田庄司(可參考P134)。在1923年,因為關東大地震,柳宗悅搬到京都。在京都,因為從英國回到日本的濱田,也認識了河井寬次郎。(可參考P135)濱田與河井都贊成柳宗悅從日用品裡發現美的想法,他們開始認真搜集「下手物」,也就是無名職人製造的日用器物。於是在1925年,創造了新詞彙「民眾的工藝品」=「民藝」。隔年,陶藝家富本憲吉也加入,這四位聯名發表了「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民藝運動正式開始。
走遍全國的手工藝調查之旅
民藝和「旅行」,經常被放在一起敘述,這和柳宗悅他們走遍全國調查手工藝品產地的尋訪,應該脫不了關係吧。柳宗悅精神抖擻地尋訪全國各地的民間窯場,從中發掘出美感,並對外發表他的發現。而且,他將創作者定位為「傳達正確的美的指導者」。與民藝精神共鳴的創作者們也巡訪各地,傳達思想,指導陶藝的作法。現在被譽為「民藝的窯場」的土地上,還不斷地訴說著柳宗悅、濱田和李奇他們曾經訪查的歷史。
【試閱3】享受日本手工藝之旅(部分節錄)
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
京都 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名工匠河井寬次郎日日工作、日日生活的最終住宅
我對被統稱為「民藝」的工藝品感興趣的契機,是滿久以前,某次在橫越山陰地方的旅程途中,經過森山窯(島根縣溫泉津)時的事。
這裡的窯主森山雅夫是民藝運動中心人物——名工匠河井寬次郎的關門弟子,持續製作貼近生活的美麗器物的創作者。
寬次郎一再辭卻人間國寶等所有的榮譽獎彰,貫徹「生涯一陶工」的態度。也告訴弟子們「比起當好的創作者,先當一個好人」,從森山誠實的人品和創作的態度,我們能看得到他受到老師身教的強烈影響。
山陰旅行後,我強烈興起了對民藝運動的關心。數年後,在絕佳時機拜訪了京都東山五条的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這邊是作為工作場所兼住家而興建,是寬次郎最後的居所。格子門和犬矢來(簷下的防護柵)的京町家風外觀讓人印象深刻,寬廣的屋裡,是樸素的生活空間。支持屋頂的大梁和強力的柱子,加上配置在居間的圍爐裡,讓人想起偏鄉的生活。
並且,每個房間裡準備的日用器物,都是寬次郎自己設計或根據他自己的審美眼光收集而來的。透過這些傳達而來,不炫耀的美學,極為「民藝」。
在京都市井中接觸民藝運動的思想與美學
寬次郎留下許多名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並非只影響創作者等少數職業的人,也響徹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心裡,是具有絕對普及性的話語。
從這名言我們知道,民藝運動不是「用即物的態度看待工藝品的運動」,是「懷有精神性的美學啟蒙運動」。如果這樣思考,工房兼住居的紀念館,可說是具體表現了民藝運動的思想和寬次郎的理想。
能懷想名匠師的高潔人品的靜謐空間,好像能給我們正視自己生活的線索。除了雅緻,可以探訪京都另一面的旅行,也很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