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什麼是印象派?
這兩年,只要是印象派的畫展,可以說是開一次火一次。所以,在本書的開篇,我想先佔用一點兒篇幅和各位聊一下:
究竟什麼是印象派?
看完這本書後,希望大家能對印象派有個大概的瞭解,以後再去印象派畫展,除了偷拍和分享朋友圈外,還能談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時提升一點兒格調。
我們的故事始於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小島──聖托馬斯(Saint Thomas)。
這一天,一個名叫畢沙羅的猶太人來到小島上。他來自法國,到這個小島是為了繼承剛去世的叔叔留下的生意,在接管生意的同時,連自己的嬸嬸也一起接管了。沒過多久,畢沙羅的兒子(兼堂弟)小畢沙羅誕生了……
時間跳到 1855 年,成年後的畢沙羅來到了巴黎,追逐他的畫家夢。
當時法國流行的畫風,被稱為「在畫室坐不住,背著畫板去寫生」,主要是以巴比松畫派的一群鄉巴佬為代表,他們宣導畫家去郊外畫鄉村風景。
剛到巴黎的畢沙羅,為了入鄉隨俗,也背起了他的小畫板,跑到鄉下去寫生。
如果你上網搜索「什麼是印象派」,相信十篇文章裡有九篇會提到四個字:
戶外作畫(plein air painting)
其實戶外作畫根本就不是印象派發明的,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在郊外支畫架的時候,印象派的畫家還在學著怎麼調顏料,這就好像「歸國四少」和偶像練習生之間的關係。
但是畢沙羅跑到戶外畫畫,並不是單純地模仿和跟風。他出去,有他自己的原因──家裡太吵。
畢沙羅來巴黎發展的時候,隨行人員裡有他的老娘、他同母異父的姐姐(也可以算是姑姑)和她的五個孩子,加上保姆和佣人,一共有五個女人+五個小孩+畢沙羅,同住一個屋簷下。
……
在這種嘈雜的環境下,別說搞創作了,不被作死就不錯了。
所以說,畢沙羅在戶外繪畫很有可能是因為逼不得已。
但是,整天都在森林裡餵蚊子並不能幫助他成為一名職業畫家。於是,他報了一個繪畫培訓班。
有一天,班上來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子,他留著一臉落腮鬍,時不時會蹦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而且還會畫一手麼麼噠(編註:親吻的狀聲詞,用於表示親暱,此處引申為賣萌)漫畫。
這個怪小子迅速引起了畢沙羅的注意,後來才知道他的名字叫──莫內(Claude Monet)。
巧合的是,莫內也很喜歡到戶外去畫畫,他到戶外畫畫的原因比畢沙羅還要簡單──窮。
莫內當時連麵包都買不起,更不用說租畫室了,兩個臭味相投的人可以說是一拍即合。而莫內正好有位朋友,也很喜歡在戶外畫畫,他將這位朋友引薦給了畢沙羅,這位朋友名字叫──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諾瓦當時從事的工作是畫瓷器。
可千萬別小看這項技能,畫盤子小能手雷諾瓦就是靠著這項技能,成功為家人買了一棟房子!
就此,印象派的三個核心人員全部到齊:畫漫畫的莫内、畫盤子的雷諾瓦、來自加勒比海的外來人口畢沙羅。
基本上,想要成為一名官方認可的畫家,需要經過標準流程,然而這也是這三個核心成員遇到的最大的問題──無法通過考試。
這和現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藝考制度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當時的藝考生通過考試後發包分配,現在的藝考生──即使畢業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按你胃(Anyway),三個人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商量來商量去,一拍大腦得出一個結論──「要不咱自己制定一套規則?」
三個落榜生操起手中的畫筆,雄赳赳、氣昂昂打算鬧革命!
結果……還就真的成了!
怎麼成的,這是後話,一會兒詳聊……先聊聊他們當初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結果?我想應該沒有。而且這幫「十三點」(蘇滬方言,意指傻氣、怪咖)很有可能在搞之前根本就沒想好!感覺對了,就上了!
改變時代的人,都是這個時代所造就的。
CH2
睡蓮──莫內
Claude Monet(1840–1926)
十九世紀的法國,有一位名叫尤金‧布丹(Eugène Boudin)的畫家,他擅長描繪天空,人們稱他為──天空大師(Master of the Sky)。
布丹年輕時受到巴比松派的影響,成為最早一批走出工作室,到戶外作畫的畫家。這樣的畫法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印象派」。如果布丹能將這一理念發揚光大,或者更直接地表達出來,那「印象派創始人」這個稱號可能就屬於他了……可惜,他就差那麼一點兒。
那你提他幹嘛?(這是一個設問句)
因為他發掘了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並且將自己的技法和理念傾囊相授。許多年後,這個年輕人掀起了一場藝術史上的革命!他的名字叫作──莫內。
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聽說克勞德‧莫內,又或者你聽過他的名字,知道他是個畫畫的,但不知道他畫的是什麼,那麼,現在,就讓我來告訴你這個人究竟有多厲害。
1874 年,莫內和他的小夥伴們舉辦了一場名為「無名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協會展」的聯合畫展,在畫展上,莫內的一幅參展作品成了觀眾集體調侃的物件,這幅作品的名字叫:《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這幅畫畫的是莫內的故鄉──利哈佛港的日出。在當時以寫實為主的畫壇中,這幅畫幾乎可以說是「不可理喻」的。它被許多專家評論為「還不如一幅未完成的草稿」,其中,一個名叫路易‧勒華(Louis Leroy)的評論家的原話是:「……還真是省力!牆紙花紋草稿的完成度也比它高!」
(假如您願意的話,還可以往前翻幾頁,看看學院派的畫,會發現,這個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
「當你外出作畫時,儘量忘記眼前的東西,不論樹木、房屋、田地或者其他什麼。你只要這樣想,這裡是個藍色的小方格,那裡是粉色的橢圓……然後把你所見的畫下來,色彩和形狀都保持原樣,直至還原出你剛才腦海中天真的印象。」
這段話選自《克勞德‧莫內回憶錄》,是莫內自己說過的一段話。這應該是莫內畫這幅畫用的方法,也是這幅畫名字的由來。
當時的批評家利用這個莫名其妙的名字,來諷刺莫內和他的小夥伴們,把他們統稱為「印象派」。從此,印象派就誕生了!(幸好當時莫內畫的不是水果靜物畫,不然這本書可能就叫《什麼是蘋果派》了)
那批評家為什麼偏偏挑這幅畫調侃?原因很簡單──因為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的一百六十五幅作品中,這幅畫得最爛(在他們眼裡)。
那莫內和他的小夥伴們怎麼看這個名字呢?
其實他們覺得,這名字取得還挺貼切的。(說明這幫人還挺有幽默感的)
從此他們便以「印象派」自居(這讓我想起了現在的「草根」、「土豪」、「女漢子」之類的字眼),現在我們把 1874 年的那屆畫展稱為「第一屆印象派畫展」。
這幅《印象‧日出》,今天已經是法國國寶級的作品,它開創了歐洲藝術史上的一個全新的時代,並且確立了莫內──印象派祖師爺的地位。
厲害吧?莫內厲害吧?這還不算什麼,接下來這個才厲害:
《印象‧日出》這幅開天闢地的畫,居然還不是莫內的代表作!由此可見,用一個「厲害」已經無法概括這個人了,必須用許許多多個「厲害」……裂裂裂裂裂。
在武俠小說裡,通常一個門派中如果有那麼一兩個頂級高手,那這個門派基本就能在武林中「說了算」了。印象派在當時的「畫林」中,基本就相當於武林中的「魔教」,頂級高手更是一抓一大把──愛畫乳房的雷諾瓦、愛畫舞女的竇加、愛畫蘋果的塞尚、什麼都愛畫的畢沙羅。
那麼多高手雲集在一個門派裡,這個門派的「扛霸子」莫內自然也是個不守成規的狠角色。
《聖拉扎火車站》是莫內知名的系列畫之一。
現在我們可能會覺得蒸汽火車是《情深深雨濛濛》這種年代劇裡才會有的東西,但在印象派的時代,蒸汽火車是最尖端的交通工具,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鐵。
所以,當莫內展出這組「火車站」系列時,就好比別的導演都在拍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片,只有你一個人導了一部科幻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