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前時代,柴火是唯一的人造光源。要產生一般家用燈泡一個小時的光度,需要我們史前的老祖宗花五十八小時來儲備和搬運木柴。到了巴比倫時代,最好的照明科技是燃燒芝麻油的油燈。在西元前一七五○年左右,一名工人要工作四十一小時才能製造出等量的光。
接著是蠟燭的出現。一開始是以動物脂肪製成,製作的過程費時(而且氣味難聞)。即使到了十八世紀末,一般的工人也要花五個小時來製作蠟燭,才能產出正常家用燈泡一小時發出的亮度。不過隨著煤氣燈在十九世紀的發展,供應一小時照明需花費的時間已降低到幾小時內了。
隨著電燈的發明,照明變得更加便宜。到了二十世紀初,只要花幾分鐘工作,就足以買
到一小時的照明。到了今天,不到一秒鐘的工作時間,你賺的錢就足可點亮現代的家用燈泡一小時。以人工照明為衡量標準的話,我們如今的工作所得比史前人類高出三十萬倍,也比一八○○年的人們高出三萬倍。古代的祖先曾為了照亮他們的夜晚而費盡苦心,今天的我們開燈時卻絕少會想到它的成本。
兩個力量推動了這個可觀的變化:照明科技變得更好(而且每天持續在改進);還有勞動者的生產力提高,這代表我們每小時賺的錢比祖先還要多。
照明的歷史,闡明了本書的幾個關鍵主題。史前的人們什麼事都要做,現代的勞動者則是專注於我們最在行的事。市場使我們得以跟別人交換我們的產出。價格創造了誘因,讓我們在供不應求時增產、供過於求時減產。然而,市場的體系絕非完美。失業、交通堵塞、過度捕撈、價格哄抬,以及汙染等,只不過是市場失靈時出現的其中幾個問題而已。
這本小書,說的是個大故事。它是資本主義的故事—─關於我們的市場體系如何發展的故事。它是經濟學這門學科,以及構成這學科幾位關鍵人物的故事。同時它也是經濟力量如何形塑世界歷史的故事。為什麼非洲沒有殖民歐洲,而是歐洲殖民了非洲?在一九三○年代各國樹立貿易壁壘和移民障礙時,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同盟國會贏得二次世界大戰?為何先進國家在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不平等的狀況會降低?財產權(property rights)如何推動一九八○年代中國的快速成長?氣候變遷如何威脅我們的未來福祉?在本書中,你會找到這些問題、以及其他更多問題的答案。
經濟學可以定義成研究人們在面臨匱乏時,如何將福祉極大化的一門社會科學。它考量人們個體的行為,也考量我們在家庭和公司裡如何共同合作。它著重我們在市場中的互動,買家和賣家如何共同決定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經濟學也會考量在市場失靈時發生的狀況,以及公共政策如何改善貧窮、氣候變遷,或是價格壟斷的問題。
這是融合了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的故事。個體經濟學研究個人如何做出決定;總體經濟學把經濟視為一個整體。經濟學的一些熱門書籍,重點往往偏於其中之一。《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發現你的經濟天才》(Discover Your Inner Economist)、《轉角遇見經濟學》(50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跟讀者介紹的是個體經濟學。《面對失靈的年代》(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蹣跚邁向烏托邦》(Slouching Towards Utopia)、《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則幫忙解釋了總體經濟學。本書綜合了這兩種觀點。我們將按時序來回顧歷史,探討個人決定和整體社會的發展軌跡。
覺得經濟學黯淡、貪婪,或是狹隘的批評家,喜歡引述湯瑪斯.卡萊爾(ThomasCarlyle)的話,形容這門學科是「沉悶的科學」(the dismal science,或譯「憂鬱的科學」),但卻忽略了這樣的批評是從何而來。卡萊爾這位十九世紀的作家是個種族主義者,他認為應該把奴隸制度重新引入西印度群島。卡萊爾所攻擊的,是眾人皆平等這種「沉悶的」觀點。我跟其他很多經濟學家一樣,以自豪的態度接受這種批評。
卡萊爾也曾語帶輕蔑地說:「教一隻鸚鵡供給(supply)和需求(demand)兩個詞,你就有了一個經濟學家。」供需的圖表當然方便好用,不過在這本書裡你找不到它。而且,我保證你不用學過任何的經濟學,也能看懂接下來要說的故事。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們這門學科的秘訣就在於,最強有力的見解,多出自每個人皆可理解的幾個大觀念。
前面已提到了其中一個大觀念,那就是誘因。在運動競賽裡,當第一名的獎勵多,第二名的獎勵少,競爭就會刺激進步。賽跑的會跑得更快,打高爾夫球的最後桿數會降低。誘因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出生。澳洲決定提供「生育津貼」給二○○四年七月一日或之後出生的新生兒,結果七月一日當天創下了新生兒出生人數的紀錄。為什麼?因為待產的媽媽們會延後引產程序或剖腹手術,以取得這項財務上的補貼。當美國變更遺產稅的稅率,死亡的時間也出現改變:這表示有一小部分人延遲(或者提前)他們的死亡時間,以減少他們的應付稅款。英文有個諺語說,人生唯二可確定的事,就是繳稅和死亡。以這個例子來說,稅率改變了,死亡率便隨之變動。
這並不是說,經濟學只關乎貪婪。伊莉諾.歐斯壯(Elinor Ostrom)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她發現在許多例子裡—─從印尼的漁業到尼泊爾的森林─—人們會彼此合作,管理極其有限的資源。在諾貝爾獎的得獎致詞裡,歐斯壯批評了經濟學家在設計制度時,往往只考量純粹自利導向的個人。相反地,她認為:「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標,應當促成那些可喚起人類最佳潛能的制度的發展」。獎勵的誘因固然重要,不過在本書中,我會努力效法歐斯壯的樂觀精神,讓大家知道經濟學家也可以是理想主義者。
另一個經濟學的大觀念是專業分工。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剪出一頭漂亮的頭髮、更換破掉的汽車擋風玻璃、拿葡萄釀酒,或是寫一個手機的應用程式?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大部分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都能學會這些工作,不過,除非你自己樂在其中,比較好的辦法是花錢找個專業的來,而你則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如果你這輩子的目標,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得相當好,最後你可能成為樣樣通但樣樣鬆的「人體瑞士刀」──有不順手的刀子、剪不開東西的惱人小剪刀,以及不實用的螺絲起子。專業的分工,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關鍵。
連製作東西的流程也變得專業化了。舉例來說,中國有一些城市已經成了製作單一類型產品的專家。義烏生產全世界大部分的耶誕節飾品。葫蘆島生產全球四分之一的泳裝。丹陽以「眼鏡城」著稱。長期以來專注生產衛浴產品的台州,如今已成為全球智慧型馬桶的創新中心。
隨著專業化的興起,貿易變得益發重要。波音七八七夢幻客機裡有來自日本的電池、南韓製的飛機翼尖、印度的地板樑、義大利的水平尾翼、法國的起落架、瑞典的貨艙門,以及墨西哥的反推力器。一支普通的手機,可以再正確不過地在標籤上寫著「世界製造」。由於零件和原料都是取自成本最低的供應商,便得以創造出光靠本地原料絕對無法負擔其成本的商品。
或許專業化最有力的示範,是來自設計師湯瑪斯.思韋茨(Thomas Thwaites)決定從零開始製作一台烤麵包機—─他將只憑著自己的勞力和個人收集來的原料。思韋茨從英格蘭的廢棄礦場取得鐵礦,從威爾斯的礦坑得到了銅,從蘇格蘭山上找到雲母。由於家用冶煉爐煉鋼的計畫失敗,他改用他的微波爐來冶煉鐵礦石。它的塑膠外殼是垃圾融化後製成的。最後,思韋茨的烤麵包機實驗進行了九個月。如果我們用英國當時的平均工資來估算他的工時,他的勞動成本是一萬九千英鎊,再加上一千英鎊的開支。思韋茨價值兩萬英鎊的烤麵包機,比他若是在本地零售店買的一台四英鎊的烤麵包機貴了約五千倍。噢,還有,店裡買的烤麵包機是真的可以用的。思韋茨給自己的烤麵包機插上電源後,撐了約五秒鐘就開始熔化了。
經濟學的另一個原則是,重大事件多半不是由價值觀或文化的突然轉變所推動。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由新科技或政策變化帶動重大的改變。如果你想知道國際貿易何以在二次大戰後數十年蓬勃發展,最好去理解一下一九五六年海運標準貨櫃的發明,以及消減全球關稅壁壘的一系列世界貿易談判。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的籃球賽為何比起半個世紀前更刺激精彩,就要考量進攻時間限制和三分線規則的引入。這本書想要解開在戰爭、宗教運動,以及社會變革背後暗藏的經濟力量。
經濟學的故事始於農業革命,這場革命見證了人類社群從狩獵採集的部落,轉變成創造出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等文明。水陸交通促成了區域間的貿易。中國的大運河連結了各個省份。航海時代連結了歐洲、非洲和美洲—─運送農產品、製成品和被奴役的人,構成了獲利豐厚的三角貿易。
下一個重大的革命是工業革命,它開啟了製造業,推動經濟的超高速成長。伴隨新機具出現的是智識方面的突破,經濟學這個學科逐漸成形。到了二十世紀初,生產線(assembly line)的創新使汽車的售價不斷降低,而全球化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世界緊密連結在一起。兩次的世界大戰和大蕭條則打斷了許多的聯繫、奪走生命、摧毀了生計和連結。
對發達國家的很多人來說,戰後是共享繁榮的時期,但是其他地區的成長則是零星且快慢不一。在中國,直到一九七八年轉向市場經濟之前,共黨統治初期幾十年反覆無常的政策一再阻礙經濟的成長。在印度,重大的變革出現在一九九○年。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成長,讓該地區的生活水準與成長較遲緩的非洲差距越來越大。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初,許多國家內部不平等的現象都急遽升高。
現今許多經濟學都專注於市場失靈的問題。許多競爭政策的動機是為了箝制壟斷。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開創的總體經濟學所關切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降低失業率。氣候政策要處理的,是意味著汙染可能讓公司獲利、卻對地球造成破壞的市場失靈問題。同樣地,行為經濟學(behavioural economics)認知到人類並非總能像部機器一樣,會冷靜、認真地估算如何讓幸福最大化,反倒經常會系統性地偏離理性規則。隨著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演進,它的理論和數據讓研究者得以建立更好的人類行為模型,讓經濟學變得更加有趣,也更加實用。
不過,在我們進入「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討論之前,我們應該從頭開始,先來看看經濟學是如何塑造我們—─智人(Homo sapiens)─—這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