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里巴巴之路(節錄)
◎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增長。傳統的計量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的百分比。
李嘉圖的古典增長模型描述的是典型的農業時代的生產和增長狀況。生產和增長的理論聲稱,假定其他因素不變,沒有技術變革,無論是何種生產因素(勞動力、資本或土地)的增加,都會帶來產量的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遞減,最終趨近於零。
新古典增長模型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在這個模型中,勞動時間、資本品、產量和投資都很重要,收益遞減規律依然適用,但技術變革的作用變得甚至比資本積累還要重要。在這個模型中,經濟的遠期增長率是由儲蓄率(哈羅德─多馬模型)或技術進步(索洛模型)外生決定的。但是,儲蓄率和技術進步至今仍然無法解釋。
內生增長模型力圖推翻「報酬規模遞減」和「穩定狀態」的教條,加入「人力資本」(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技能和知識)。這個模型可以解釋許多西方國家長期持久的經濟增長。該模型假設人力資本回報遞增,資本報酬不變。因此,經濟增長不會因資本的積累而減緩,從而永遠不能達到穩定狀態。該研究的著眼點是那些提高人力資本(如教育和培訓)或技術變革(如創新)的決定因素。
◎新的經濟增長模型
二○○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 S. Phelps)堅信,只有持續的草根創新才能帶來國家的繁榮。菲爾普斯既不相信以資源為基礎的古典增長模型,也不相信強調人力資本或技術變革的新古典模型的解釋力。他認為,只有經濟活力,即人們創新的意願、能力和志向,才是持久經濟增長的源泉。菲爾普斯援引麥肯錫公司的調查結果:在一萬個經營創意中,一千個成立了公司,一百個得到了風險投資,二十個通過IPO(首次公開募股)籌集到了股市資金,兩個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因此,大規模草根參與創新是培育對經濟增長有貢獻的市場領導者的關鍵。
菲爾普斯有關「活力」促進經濟增長的思想得到了系統的驗證。為企業家帶來收入的勞動時間分成兩部分:一是用於解決溫飽的必要生產,二是用於給個人帶來成功愉悅的創新生產。「創新力」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努力實現經濟生存和發展的企業家;第二,授予企業家自由經營權利的社會制度;第三,有調整的體制框架以保護個體創新創業能力的政府。
……
阿里巴巴最重要的貢獻是為千百萬普通民眾提供了創業機會!
◎阿里巴巴的成功在於釋放草根創新力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早在二○○九年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就揭示了其公司成功的秘訣:「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成立十年來,阿里巴巴一直在圍繞看似爹不親娘不疼的中小企業做文章。」訂單、資金是企業的生命線,通過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的平臺,形成堅實的供應鏈,中小企業找到了生存、成長和發展的新路。阿里巴巴集團現已加入世界互聯網巨頭的行列,實力背後,實際是千千萬萬中國中小企業的驚人活力。
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做每一個決定之前,阿里巴巴都會考慮怎樣做才會使客戶的利益更大化,讓客戶掙錢,幫他們省錢、管理員工。馬雲說:「我們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以後,就把這個作為阿里巴巴推出任何服務和產品的唯一標準。我們的工程師和產品設計師設計出新產品,我都會試用,如果我不會用,那天下八○%的人跟我一樣不會用,馬上撤掉。所以,我們都把產品做得非常簡單。讓客戶越來越簡單,把麻煩留給我們自己,我們要讓中小企業真正賺到錢。」
「十年來我們專注中小企業,專注電子商務。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始終把中小企業的生存、成長和發展作為我們集團生存、成長的根基和希望。」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首席戰略官曾鳴說。
……
已被很多年輕人視為創業偶像的馬雲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為自己不創業找理由,比如爸爸沒錢,家裡沒關係。「我們是要給中國年輕人樹立一個榜樣,沒有有錢的老爸和關係也可以成功創業。」如前文所說,根據不完全統計,在阿里巴巴不同平臺上創業、經商、提供實體或虛擬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有數千萬。
在釋放創新力、鼓勵創業和支持小企業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做了大量政府應該做但是沒有做的事情。而阿里巴巴與無數草根小企業之間的「星月」關係,美國經過六十年極大的努力,卻依然無法實現。例如,一九五三年頒布的美國《小企業法》明確規定,在每年聯邦政府大量的採購項目中,二三%的份額要由大企業尋找小企業合作夥伴來完成。美國國會希望以此來保障平等競爭,促進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合作關係,以及在發揮大企業規模效應的同時,鼓勵小企業的健康生長。但是,這種「配額」的辦法滋生出各種「尋租」和欺詐行為。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聯邦政府採購項目大部分為美國少數大企業佔有,除了極少數年份,二三%的指標幾乎從來沒有完成過。儘管如此,賴以保障平等競爭的《小企業法》還是有力地調動了草根企業家的積極性。
◎阿里巴巴創造大規模就業
根據阿里巴巴最新的、同平臺大數據對接的問卷調查保守推算,阿里巴巴平臺不僅為社會創造了直接就業九百七十二萬(包括雇傭就業和創業就業),還創造了間接就業二百零四萬。事實上,阿里巴巴平臺上數百萬商家的「自己創立並運營自己的企業」既成為必需,也成為時尚……阿里巴巴不僅僅是解決了這些人的就業與生存問題,更是為社會聚集了強大的創新力和正能量。不少大學生畢業後回到農村老家,利用他們的知識和對新事物的敏感,帶動父老鄉親開設虛擬網店,開發實體經濟,建立起「淘寶村」,開創了中國條件下嶄新、自然、和諧、跨時代的城鎮化之路。
◎阿里巴巴的溢出效應
二○一四年七月三日,首屆中國縣域經濟與電子商務峰會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舉行,近一百八十位縣市領導參會。這是阿里巴巴多年來釋放草根創新力的又一次成功展示。二○○四年開始的「全球十佳網商」評選,為千千萬萬優秀創業者提供了個人追夢的「金光大道」;而這次峰會則顯示出阿里巴巴為社區發展提供正能量的強大溢出效應。如果說十八世紀與十九世紀間傑斐遜主義為草根創新創業、社區經濟發展奠定了小企業經濟的基礎的話,那麼這樣的峰會則預示著二十一世紀中國草根不可逆轉的創新創業活力。
在此次峰會上發佈的《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發展微報告》顯示,網商密度較高的地方,也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該報告同時有兩個重要發現。
第一,二○○三至二○一三年的十年間,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二○○三至二○○五年為起步階段,縣域網商數量少,增長緩慢;二○○六至二○○九年為小規模增長階段,縣域網商每年新增規模擴大,增長提速; 二○一○年至今為規模化擴張階段,縣域網商每年新增規模明顯擴大。縣域網商在這三個階段的數量從萬級提升到十萬級,再到百萬級。
第二,二○一○年之前,縣域電商以江浙為代表的華東「單一區域增長」為主,二○一○年以來轉向華東、華北、華南、華中「多極增長」的新階段。從二○一○年開始,江浙網商雖然仍然保持快速增長,但是合計占比首次低於五○%,同期華北、華南、華中地區增長尤其明顯(二○一三年三區域合計占比接近三○%),其中河北、廣東、河南分別是這三個區域的主要增長來源。
隨著網絡創業創新的深化和網商密度的提高,區域經濟會借助網絡去中心化的優勢展示地區特點。正如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在該峰會上總結發言時所指出的:「從沙集模式到遂昌模式,再到清河模式,我們發現『縣域』可能是中國未來經濟網絡的重要核心。」中國有二千八百多個縣級區劃單位,有很多縣的人口超過一百萬。草根創新力從個人「淘寶店」開始,彙集到「淘寶村」,凝聚到「淘寶縣」。這種活力正在創造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大繁榮!
二、基於誠信資本的微金融(節錄)
◎阿里小貸:讓誠信創造財富
阿里巴巴平臺上的很多網商由於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完善的企業治理模式與足夠的抵押擔保品,很難從銀行等渠道獲得貸款,其生存與發展一直受到融資難的制約。阿里巴巴看到了眾多網商的資金需求,從「致力於服務小微企業」這一理念出發,為網商提供融資服務,並打出了「讓誠信創造財富,讓天下沒有難借的錢」這一口號。
◎小微企業融資困境與草根創新力
阿里小貸的口號是:「讓誠信創造財富,讓天下沒有難借的錢」。可要想真正做到「讓天下沒有難借的錢」絕非易事。
小微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有目共睹。據測算,中國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九九% 以上,提供了近八○%的城鎮就業崗位與七五%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創造的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六○%,納稅總額占全國總稅收的五○%。然而,融資難一直是制約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主要障礙。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衝擊,面臨訂單減少、原材料與勞動力價格上升、同業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資金短缺與融資難問題愈加顯著。
在融資方式上,小微企業嚴重依賴內源性融資,但這種以自有資金或親友借貸為主的融資方式無法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小微企業的外援融資方式也較為單一,基本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為主。股市、債市、私募股權等融資方式因其門檻較高,基本與小微企業無緣。而對於這些嚴重依賴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也只有十二%的小企業能真正獲得銀行貸款。現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創新金融事業群總裁胡曉明認為,剩下的八八%要麼沒有抵押物,要麼因為銀行貸款手續煩瑣,要麼企業自身「不是銀行的菜」。
缺乏融資渠道、得不到資金支持,對於創業中草根階級的打擊是致命的。試想美國矽谷眾多創業者們沒有得到風險投資的第一桶金,哪有後來的Facebook等影響世界的互聯網企業呢?以高科技企業或互聯網企業來類比今日中國眾多的小微企業或許並不恰當。不過,我們不能否認中國草根階級的創新力,更不能否認其改變中國的潛力。因此,要進一步釋放草根創新力,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是無法忽略的一步。
而在眾多的小微企業中,電子商務小微企業由於缺乏線下的資產與運營數據,在現實世界中面臨同樣甚至更為嚴重的融資困境。然而,其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積累的大量數據,包括商品發佈、銷售數據、供應鏈情況及客戶評價等,卻能為其提供信用證明。於是,阿里巴巴決定用網絡和數據做金融服務。
◎以小為美,專注小微金融服務
正規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較少是由多重原因導致的。其中之一便是銀行信貸無法很好地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適應其融資特點。根據二○一一年宜信對三十六個城市三千二百三十一家小微企業經營與融資情況的調查結果,小微企業具有資金短缺程度較小(六四%的小微企業資金缺口在人民幣十萬元以下,九四%的在五十萬元以下,九八%的在一百萬元以下)、對融資速度要求高(八二%的小微企業希望貸款審批時效不超過十個工作日,四三%希望在五個工作日內獲得貸款)、可承受較高利率(八六%的受訪企業表示可以接受四倍於法定基準貸款利率)與缺乏抵押擔保這四大融資特點。而阿里金融的信貸產品可以說是專門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特點而特別設計的:
(1)資金短缺程度小:一百萬元人民幣以下的貸款額度
一百萬元以下的貸款可以基本滿足小微企業周轉資金、進行內部建設的投資需要;而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出於成本控制的考慮,單筆貸款額度普遍在一百萬元以上,無法實現和小微企業需求的完全對接。另外,憑藉「快進快出」、貸款周轉率高的模式,阿里金融可以利用較少的資金達到較高的累計放貸金額。二○一三年阿里小貸平均單筆貸款金額僅一‧三萬元人民幣,平均單戶貸款餘額僅三‧六萬元人民幣,這遠遠低於一般傳統金融機構所能發放的單戶/單筆貸款金額。可以說,阿里金融是「取己之所長,補銀行之短」。
(2)對資金速度要求高:手續簡便,放貸速度快
阿里金融全年無歇,7×24小時全天候放款和還款。對於資料齊全的申請者,系統通過審核後最短三分鐘放貸,最長申請七天後放貸。整個過程全程通過互聯網受理,手續方便,也減少了申請者用於交通等環節上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3)多用於短期用途,可承受較高年化利息:「快進快出」貸款模式
相比於銀行貸款,阿里金融採用「快進快出」的小額貸款模式。二○一二全年,其客戶平均佔用資金時長為一百二十三天,雖然承受了約為一八%的年化利率,但實際付出成本約占六‧七%。
(4)難以提供擔保與抵押物:無須抵押擔保
阿里金融的信用貸款無須任何抵押物,無須任何擔保人;而對於訂單貸款產品,申請人只需提供訂單或發貨單,該項規定掃除了小微企業信貸融資過程中抵押擔保這一重要障礙,進一步簡化了申請與審核流程,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阿里巴巴的小額信貸產品較好地做到了與銀行信貸產品的差異化,專注於小微金融服務這一細分市場,從而可以惠及更多原本徘徊於正規融資渠道之外的小微企業。傳統銀行機構出於成本控制或所有制歧視等原因,本就不將阿里巴巴平臺上的諸多小微企業作為貸款業務的目標客戶,小微企業始終游離在正規金融機構的目光之外。胡曉明在談及阿里金融定位時表示,「在整個金融生態環境下,我們只做一百萬元以下貸款,一百萬元以上的,留給銀行,我們吃『素』,不吃『葷』。」傳統銀行出於成本與風險考慮不碰小微貸款業務,而阿里金融則明確為自己劃定了一百萬的上限。通過清晰定位,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阿里巴巴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阿里小貸路。截至二○一三年末,阿里小貸累計獲貸客戶數六十四‧二萬家,累計放款金額一千七百二十二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