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的廁所
都知道,春秋時期的晉景公是掉進廁所淹死的。可是那天有個人問我:「這個故事我始終有疑問,難道貴族在糞坑上解手啊?貴族的廁所跟農村的糞坑一樣?就算是蹲坑,也不能弄太大啊。而且一個國王的糞坑,難道不清理的嗎?就讓糞堆在那裡發酵?」
說真的,這問題我確實沒想過。因為我寫晉景公淹死的時候,腦子裡油然蹦出的是小時候大陸鄉下的廁所,幾塊長青石或者麻石板架在糞池上,像橋樑一樣。下面一層土黃斑斕的糞,宛如固體,如果沒有忙忙碌碌的蛆蟲來往穿梭,你會以為那就是堅實的黃土大地。但若不小心摔下,它絕不會把你托住,肯定是要滅頂的。所以,我想晉景公淹死在這種糞坑裡,很正常。卻沒想過,貴族難道也用這種廁所?
那是肯定的,否則怎麼會淹死呢?
春秋時期的廁所我們不大瞭解。現在出土的廁所模型,基本是秦漢的。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也有廁所實物,口比較小,一個人的體積栽不進去。且兩邊還有扶手,即使滑一下,也可以把身體穩住。《史記》裡說萬石君年老退休後,他兒子經常幫他洗廁板,大概他上的不是那種蹲坑廁所,而是類似今天馬桶的東西。出土的廁所模型,下面通常連著一個豬圈。以前我不明白豬圈為何一定和廁所相連,我一個同學說,他們老家還是這樣的,人拉的屎墜下去,被下面的豬搶食。我還是半信半疑,因為我們老家只有狗才吃人屎,豬一般不沾那玩意。
老說這些,大概讀者也覺得噁心。那麼我就文明點,瞭解廁所問題,對讀懂古書是有用的。《史記》裡說呂后把戚姬做成「人彘」,扔進廁所裡。《漢書》裡卻說是把她扔進「鞠域」,「鞠」是「球」的古字,「鞠域」就是踢球之地,以前我也不知道《史記》對還是《漢書》對,後來想起同學的話,才想到呂后把戚姬看成豬,扔進廁所是讓她吃糞。再後來看《管錐編》,發現錢鍾書也提到這個。我和他老人家算是不謀而合了。
這樣看來,晉景公上的廁所,沒準兒不是普通廁所,否則他頂多會摔到豬圈裡,而不會掉進糞坑淹死。有可能他當時正在離宮別苑,基礎設施很不完善,廁所簡易,只是個糞坑,沒養豬。要知道,漢景帝的寵妃賈姬也是在上林苑上廁所時,差點叫野豬給吃了的啊。
旅遊經濟和交通問題
我曾經寫過一篇《古代人的交通》,談古人出行的不易。沒有火車、汽車,也幾乎找不到餐館,生了病沒方便的抗生素,一不小心就得掛掉,路上強盜還多,反正若非金剛不壞之身,或者僕從如雲,等閒不要出門。所以,徐霞客才會那麼有名,拿到現在,他算什麼啊?現在隨便張三李四,買張機票,一天內就可飛到地球另一邊。這是現代科技帶給人的便利。如果我們從旅遊中享受到了快樂,應該額首稱慶,感謝現代化交通之賜。
不過,要表示感謝的,除了遊客,其實還有一種人:旅遊區附近的村民。
高中時老師就告訴我們,秦始皇兵馬俑附近的農民,能用熟練的英語和老外討價還價。在很多地方,老天賜予的自然風物,和古代留下的人文風景,已經成了當地百姓主要的致富管道。如果你把一個麥克風遞到他們嘴邊,在「還是黨的富民政策好」之後,他們蹦出的句子,肯定是由衷慶幸自己生對了地方,而絕不會誇獎一句更重要的——現代化的交通。而我認為,這很不公平。其實只要隨便想想就會明白,不管你家鄉的風景多麼好看,出過多少名人,如果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及其配套設施──汽車、火車、飛機、鐵軌、高速公路、機場──那些風景不但一錢不值,反而會成為你的沉重負擔,以至於你經常會被噩夢驚醒:「老天,行行好,請把這些該死的古蹟搬走吧!」
這可不是我誇張,而是有歷史依據的。據《雲麓漫鈔》,說秦始皇東巡嶧山,留下一塊嶧山刻石。因為是古蹟,字還是李斯寫的,所以歷代吸引了無數文人書家上山臨拓。眾所周知,古代文盲比例極高,能當上文人或書家,基本都有個一官半職,或者多少能跟官攀上點關係。他們下鄉,難道不吃不喝?要吃要喝,食材難道自己帶?當然靠附近百姓攤派。皇帝巡遊,一般還會下詔,所經過的郡縣鄉里,一律免除一年賦稅。為什麼?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走到哪兒,就擾民到哪兒。文人書家不同,他們沒有給當地百姓免除賦稅的權力,帶去的只是純粹騷擾,所以,嶧山刻石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一聲呐喊,全村百姓挑起柴火集合,一把火將石刻燒毀了。
試想,如果當時有現代化的交通設備,普通遊客就會自費去參觀,他們戴著遮陽帽,舉著小紅旗,走下遊覽車,爭先恐後擠到窗口去買高價門票,生怕被落下。夜幕降臨,他們傻乎乎從景區出來,住進當地高價旅館,吃高價特色菜,買高價假冒偽劣紀念品,無盡財源滾滾來,誰肯燒掉石刻?誰又敢燒掉石刻?
兩難的倫理
小時候聽評書,常聽到「忠孝不能兩全」,結果都是選擇忠,拋棄孝。比如岳飛,在背脊上刺了個「精忠報國」,父母還能指望他養老嗎?他已經打算把畢生都獻給祖國了。而祖國,在古代,就基本等同於國君啊!
國君比父母重要,顯然不符合人的天性,在初期,肯定是經過一番內心掙扎的。
慶忌是楚王的侍禦之臣,有那麼幾次,楚王見到他,眼睛突然紅彤彤的,哭了起來。三次過後,慶忌說:「君王,您怎麼了?見到臣就哭了三次。」
楚王說:「不瞞你說。你爸爸是楚國丞相,但他貪污腐化,我想把他法辦,但又怕你傷心。要是我殺了他,你還肯侍候我嗎?能不移民嗎?」
秦漢人看到這裡,肯定會覺得荒誕,父親有罪被殺,自己能保命就算萬幸。被清除出宮,那是肯定的。別說是父親犯了罪,就算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被法辦,自己這份工資也就到頭了。履歷還得清白,要是以前在王國幹過,也別想再侍候皇帝。可楚王竟然怕罪犯的兒子移民,這是什麼世道?
慶忌不置可否,楚王也就開殺。父親死了,在朝堂晾屍三天,慶忌收斂完,家臣問他:「移民不?」他回答:「父親將被殺,我早知道消息,卻沒透露。像我這樣的,哪個國家會給綠卡?」家臣說:「那就算了,還是侍奉君王吧。」他說:「裝沒事侍奉殺父仇人,臉往哪擱?」
這天晚上,他用一根帶子,把自己掛在房梁上,死了。
忠孝兩種倫理,誰先誰後,慶忌沒有解決,只好自殺。但隱隱可看出,孝最後還是戰勝了忠,否則慶忌不會死。
就像專制社會到來,貴族的餘風一下子難以撲滅一樣,忠孝的倫理也一樣。秦朝,是個建立在人首級之上的國家,國君至高無上,漢承秦制,忠依舊沒有輕鬆戰勝孝。
潁川太守韓延壽有一次出行,某騎吏遲到。韓延壽下令處分,後有一門卒攔住他的馬車,說:「其實騎吏今天很早就到了,久等您不出,這時他爹來了,見陣勢很大,不敢入門,就跑出去拜謁,因此遲到。《孝經》上說,父親比君主更重要,他難道做錯了嗎?」韓延壽趕緊道歉:「你不說,我還不知道自己這麼混帳。」
等到國家的地位高於親人,那麼這場忠孝間的戰爭也就徹底結束。這倒省事,我們不會再為之兩難,傻傻地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