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文明與音樂】
四大古文明的發祥地分別是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有著繁榮印度文明的古印度和孕育了黃河流域文明的中國。每個地區都曾有獨特且豐富的音樂文化。
●古埃及:音樂的中心──神殿
在直接對西方音樂產生巨大影響的古代東方音樂中,古埃及神殿的音樂曾是最核心的部分。負責歌唱和演奏等事務的祭司們,將音樂理論作為自己的祕密之術代代相傳,其中具有慶祝性質且莊嚴的音樂相關理論頗受青睞。
不過,隨著時代的推移,古埃及和周邊地區的交流不斷擴大,作為勞動力的奴隸不斷從亞洲地區流入,相較於以往的儀式性音樂,充滿活力的音樂逐漸變得更多。
●美索不達米亞:有著各種弦樂器的始祖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曾經居住過蘇美人、巴比倫人和阿卡德人等民族。據說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那裡曾有種類繁多的弦樂器,弦數多為五弦和七弦,這是因為當時這兩個數字被認為是「神聖的數字」。特別是里拉琴,可以說是國民樂器,經常被用在各種或公或私的演奏場合,並且型號從大到小一應俱全。同樣,豎琴的形狀也是各式各樣,有弓形、立式、水平式等。
●古印度:音樂家位於種姓制度的最高等級
在誕生於亞洲地區的兩個古文明中,音樂同樣在宗教祭祀和各種儀式中不可或缺。在古印度,音樂家和僧侶、哲學家、詩人等同屬壟斷知識的階級,而且這些職業大多是世襲的。此外,和古希臘一樣,古印度也認為音樂和詩、舞蹈、戲劇緊密相關,共為一個整體。梵語中的「桑吉塔」相當於現在的「音樂」一詞。該詞語包含的藝術範圍十分廣泛,可分為三個部分:聲樂、器樂、舞蹈。其中,舞蹈中包含戲劇的要素,而三者之中,聲樂被視為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樂音被認為是「神的化身」,作曲和演奏是根據神啟將神之音具體化的行為,有著將與神有關的場面傳達給聽眾的作用。
此外,一些偉大的音樂家會被授予「賢者」和「聖者」的稱號,受人崇拜。
●中國:以宮廷音樂為中心
在孕育了黃河文明的中國,音樂以宮廷音樂為中心不斷發展。在約西元前一千五百年的殷商時期,人們以歌舞的形式舉行祭祀,塤、龠、鼓等樂器逐漸出現。除了這些,還出現了後世簫的原型以及古琴的前身等樂器。每逢改朝換代,新王朝會重新設定自己的音樂基準──基音,新的基音是新王朝和新制度的象徵。宮廷音樂演奏之時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每個音都和四季、星象、方位以及色彩等密切相關。
廣為人知的「儒家之祖」孔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者、思想家,他十分認同音樂對人的影響力和音樂對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將音樂融入教育。孔子將「雅正之聲」作為儒家的禮樂,置於正統之位,這成為後來「雅樂」觀念的本源。形成於中國的雅樂觀念傳至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在各國獲得了獨特風格的發展。
【始於馬丁‧路德的德語歌詞讚美詩與聖詠】
●路德的意見書: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一五一七年,有一個人在德意志易北河沿岸城市維滕貝格的一所教會大門口貼上了《九十五條論綱》,這個人正是在維滕貝格大學教授神學和哲學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張貼的這份論綱正式題名為《關於贖罪券的意義及效果的見解》。所謂「贖罪券」,前身原為「赦罪符」,隨著十字軍東征的開始,被易質變形改為號稱「可以減輕對罪的補償」的「贖罪券」,這種券曾風行一時。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便是針對這種「贖罪券」提出的反對意見。這份意見書是以當時民眾不認識的拉丁語寫成的,這個時候的路德並未想與教會決裂,也不曾想過發起宗教改革。但是,當時德意志各地的諸侯都對天主教以及羅馬教宗的權威抱有諸多不滿,所以他們對路德這種針對教會提出質疑的行為抱有期待。再加上渴求從農奴制中解放的農民們又爆發了解放運動,最終這一系列事件導致整個歐洲範圍內都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改進禮拜:要讓會眾們都能參加
路德原本是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一名神父,在修道院中過著修道生活的信徒都必須遵守奧古斯丁設定的規則。不過,路德曾說「無法認同聖經未寫之事」,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聖經中原本記載的內容。但這也使得他被天主教視為異端分子而被開除教籍。之後他成為路德教派的創始人,開啟了新教的歷史。為了能讓聚集而來的信徒們都能閱讀聖經,他將聖經翻譯成德語。此外,為了讓大家都能參加教會的禮拜,他還積極地將大家平時用德語唱誦的讚美詩和祈禱引進禮拜之中,並不斷地指導大家。
在此之前「choral」一詞一直是用來指葛利果聖歌的,但是自路德之後,這一詞便也含有德語宗教歌曲及其歌詞之意。路德推行的讚美詩後來發展成為「聖詠清唱劇」(choral cantata,基於一個聖詠旋律和歌詞進行歌唱的聲樂曲)和「聖詠幻想曲」(choral fantasia,自由地以聖詠旋律作為裝飾的管風琴曲)等。最終催生出德國國內的巴洛克音樂,並為巴哈等人的宗教曲所承襲。
【Key Person】馬丁‧路德(1483-154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現今的德國),為神學家暨牧師。他針對贖罪券提出了抗議書《95條論綱》而被羅馬教宗認為是異端分子。路德教派創始人。結婚後育有三男三女,曾將《聖經》翻譯成德語,對之後德語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還曾親自用德語創作聖詠歌詞並作曲。
【巴哈的音樂發展歷程即為「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歷程】
●開始從教會音樂中脫離的巴哈
一七二七年的耶穌受難日首演的《馬太受難曲》在當時的萊比錫並不受歡迎。演奏使用了兩架管風琴,並且每架管風琴都伴有由十七名演奏者組成的管弦樂團和十二人合唱隊,可以想像有著如此演奏配置的《馬太受難曲》該是多麼扣人心弦。然而這場前後持續了三小時的大型戲劇卻超出了當時思想偏於保守的人們的理解,直到一百多年後這部作品才開始被認為是古典音樂中的傑作。
另外,巴哈和神職人員會議之間越發明顯的不合拍也因為這部《馬太受難曲》而變得更嚴重了。一七二八年,雙方在禮拜中使用的讚美歌選擇問題上對立,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巴哈開始慢慢從教會音樂總指揮的工作中脫離。一七二九年,泰勒曼曾參加過的由萊比錫大學學生組成的「大學音樂社」(Collegium Musicum)邀請巴哈做指揮,於是從一七二九至一七四一年(一七三八年除外),巴哈便在此擔任指揮。他在這裡演奏了一些創作於科騰時期的樂曲和《咖啡清唱劇》等。
●在二兒子供職的腓特烈二世皇宮中上演即興演奏
雖然巴哈的作曲家身分在當時並不太被認可,但他管風琴師的名聲卻是不可動搖的,他經常會被邀請到德國各地點檢和演奏管風琴。一七四七年,巴哈來到位於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皇宮,他的二兒子卡爾‧菲力浦‧埃馬努埃爾‧巴哈(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在這裡供職於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1712-1786)。腓特烈二世又被稱為腓特烈大帝,是普魯士王國的第三任國王,擅長戰爭的他將普魯士建成為一個強國,同時他也是一位熱愛藝術的國王,還會親自演奏長笛。巴哈在這位國王指定的主題下,用宮廷內的七架鋼琴上演了一場即興演奏。後來,當巴哈回到萊比錫後,他又將當時即興演奏的曲子稍加打磨和創作,最後匯總成一首《音樂的奉獻》,贈送給腓特烈二世。
晚年的巴哈開始創作自己音樂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賦格的藝術》,現在這部作品也被稱為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但是還未完成,六十五歲的巴哈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巴哈的離世宣告了巴洛克時代的終結,而他留下的作品後來逐漸得到重視,最終成為後世音樂家們的音樂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