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導演之路:世界級金獎導演分享創作觀點、敘事美學、導演視野,以及如何引導團隊發揮極致創造力
導演之路:世界級金獎導演分享創作觀點、敘事美學、導演視野,以及如何引導團隊發揮極致創造力
FilmCraft: Directing

分類: 藝術設計
書號: EY1013
作者: 麥克.古瑞吉
原文作者: Mike Goodridge
譯者: 黃政淵
出版社: 漫遊者
書系: 边城
出版日期: 2016-06-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9310482
規格: 22.5 cm * 23 cm / 平裝 / 彩色
頁數: 192 頁   
定價: 499
關鍵字: 電影 電影評論 技法 電影製作 訪談錄 訪談 訪談集 FilmCraft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即便你知道拍電影技巧的所有元素,
你需要創作的視野、無比的誠實、強烈的想像力,
以及對想像有控制能力。
電影裡最重要的是你的觀點、你的創作視野,
還有你如何看待周遭的世界。

─《高跟鞋》、《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玩美女人》導演  阿莫多瓦

導演是對電影負全責的人。他們或許是控制狂,或許習慣在混亂中引爆創意;
他們有的把怪物當成角色,有的總是把觀眾放在心上;
他們的工作,就是結合黃金團隊,創造出兼顧角色、敘事和美學的作品。

導演在虛擬中創造自己的世界,透過電影語言,引發觀眾各種情感。
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隨著與電影相遇的經驗及歲月演進而磨練出技藝,
但對於講述有趣故事全都展現了堅定的熱情,才不致於在製作過程中,
因為資金、時間、工作人員或天光不足等種種因素,耗損對電影所懷抱的願景。

資深媒體工作者古瑞吉深度訪談16位世界級導演,透過導演的自剖與作品交互對照,呈現出他們各不相同的特色與創作觀,以及很少公開談論的工作細節。例如:
・阿莫多瓦拍《悄悄告訴她》時,邀請巴西詩人歌手卡耶塔諾・費洛索(Caetano Veloso)在電影裡演唱,成功營造出他心目中的理想情境。
・幾乎沒用過知名演員的阿薩亞斯,在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中看到張曼玉的演出後,為張曼玉量身打造了《迷離劫》,而且劇本創作時間只有九天。
・努瑞・貝其・錫蘭在《適合分手的天氣》中既是導演,也是男主角。不過有些影評人對他的演技沒有好評。
・吉勒摩・戴托羅在《地獄怪客》系列裡展現怪物的飲食品味或閱讀能力。這樣的居家特質,讓片中的奇幻元素感覺起來更真實。
・克林・伊斯威特是少數自己創作電影配樂的導演,因為有時候他很難對作曲家解釋他想要的東西,只好自己動手。
・保羅・葛林葛瑞斯拍攝《神鬼認證2、3》時,為了創造包恩的個人風格,只讓他穿一套戲服:在《神鬼認證:神鬼疑雲》只有一件短大衣,在《神鬼認證:最後通牒》只穿同一件夾克。
・《原罪犯》的長廊打鬥戲是朴贊郁最經典的段落之一,也是少數沒有依照朴贊郁預先的規劃或分鏡表拍攝的片段。
・彼得・威爾在拍攝《危險年代》時,因為時間壓力,找琳達・杭特(Linda Hunt)來飾演劇中的男配角,結果杭特以這個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這個選角也成為電影史上最知名的案例之一。

★深入訪談的導演:
1.佩卓・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烈女傳》(1980)、《鬥牛士》(1986)、《慾望法則》(1987)、《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1988)、《綑著妳,困著我》(1990)、《高跟鞋》(1991)、《窗邊的玫瑰》(1995)、《顫抖的慾望》(1997)、《我的母親》(1999)、《悄悄告訴她》(2002)、《玩美女人》(2006)、《切膚慾謀》(2011)、《飛常性奮!》(2013)。

2.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失序狀態》(1986)、《冬之子》(1989)、《巴黎甦醒》(1991)、《新的生活》(1993)、《赤子冰心》(1994)、《迷離劫》(1996)、《侯孝賢畫像》(1998)、《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1998)、《感傷的宿命》(2000)、《慾色迷宮》(2002)、《錯的多美麗》(2004)、《登機門:最後刺殺》(2007)、《夏日時光》(2008)、《卡洛斯》(2010)、《五月風暴》(2012)、《星光雲寂》(2013)。

3.蘇珊娜・畢葉爾 Susanne Bier:
 《佛洛伊德不在家》(1991)、《獨一無二的愛》(1999)、《變奏曲》(2004)、《婚禮之後》(2006)、《更好的世界》(2010)、《往事如煙》(2007)、《愛情摩天輪》(2012)、《第二次機會》(2014)、《瞞天殺機》(2014)。

傳奇大師 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

4.努瑞・貝其・錫蘭 Nuri Bilge Ceylan:
 《遠方》(2002)、《適合分手的天氣》(2006)、《三隻猴子》(2008)、《安納托利亞故事》(2011)、《冬日甦醒》(2014)。

5.達頓兄弟 Luc Dardenne and Jean-Pierre Dardenne:
 《錯誤》(1987)、《我想你》(1992)、《承諾》(1996)、《美麗蘿賽塔》(1999)、《兒子》(2002)、《孩子》(2005)、《沉默的羅娜》(2008)、《騎單車的男孩》(2011)、《兩天一夜》(2014)。

6.吉勒摩・戴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魔鬼銀爪》(1993)、《秘密客》(1997)、《鬼童院》(2001)、《刀鋒戰士2》(2002)、《地獄怪客》(2004)、《羊男的迷宮》(2006)、《地獄怪客2:金甲軍團》(2008)。

傳奇大師 約翰・福特 John Ford

7.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迷霧追魂》(1971)、《荒野浪子》(1973)、《西部執法者》(1976)、《魔鬼捕頭》(1977)、《撥雲見日》(1983)、《菜鳥帕克》(1988)、《殺無赦》(1992)、《強盜保鑣》(1993)、《麥迪遜之橋》(1995)、《熱天午夜之慾望地帶》(1997)、《太空大哥大》(2000)、《神祕河流》(2003)、《登峰造擊》(2004)、《硫磺島的英雄們》(2006)、《來自硫磺島的信》(2006)、《陌生的孩子》(2008)、《經典老爺車》(2008)、《強・艾德格》(2011)。

8.史蒂芬・佛瑞爾斯 Stephen Frears:
 《偵探》(1971)、《華特》(1982)、《西貢:貓年》(1983)、《唐寧街風雲》(2003)、《核戰爆發令》( 2000)、《打擊驚魂》(1984)、《豪華洗衣店》(1985)、《豎起你的耳朵》(1987)、《風流鴛鴦》(1987)、《危險關係》(1988)、《致命賭局》(1990)、《嘮叨人生》(1993)、《失戀排行榜》(2000)、《美麗壞東西》(2002)、《裸體舞台》(2005)、《黛妃與女皇》(2006)、《塔瑪拉小姐》(2010)、《賭城風雲》(2012)。

9.泰瑞・吉廉 Terry Gilliam:
 《聖杯傳奇》(1974)、《巨龍怪譚》(1977)、《向上帝借時間》(1981)、《巴西》(1985)、《終極天將》(1988)、《奇幻城市》(1991)、《未來總動員》(1995)、《賭城風情畫》(1998)、《神鬼剋星》(2005)、《奇幻世界》(2005)、《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2009)。

傳奇大師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

10.艾莫斯・吉泰 Amos Gitai:
 《房子》(1980)、《戰地日記》(1982)、《柏林-耶路撒冷》(1989)、《禁城之戀》(1999)、《贖罪日》(2000)、《回憶似水》(1995)、《日復一日》(1998)、《伊甸》(2001)、《迎向東方》(2002)、《公寓風情畫》(2003)、《自由地帶》(2005)、《被遺忘在加薩走廊的少女》(2007)、《之後》(2008)。

11.保羅・葛林格瑞斯 Paul Greengrass:
 《血色星期天》(2002)、《神鬼認證:神鬼疑雲》(2004)、《聯航93》(2006)、《神鬼認證:最後通牒》(2007)、《關鍵指令》(2010)。

12.麥可・漢內克 Michael Haneke:
 《旅鼠》(1979)、《愛德加・艾倫是誰?》(1985)、《第七大陸》(1989)、《班尼的錄影帶》(1992)、《禍然率71》(1994)、《大快人心》(1997)、《巴黎浮世繪》(2000)、《鋼琴教師》(2001)、《隱藏攝影機》(2005)、《白色緞帶》(2009)、《愛‧慕》(2012)。

傳奇大師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13.朴贊郁 Park Chan-wook:
 《月亮是太陽的夢想》(1992)、《三人組》(1997)、《共同警戒區》(2000)、《復仇是我的手段》(2002)、《原罪犯》(2003)、《李英愛之選擇》(2005)、《賽柏格之戀》(2006)、《蝙蝠:血色情慾》(2009)、《夜釣》(2011)、《慾謀》(2012)。

14.伊斯特凡・沙寶 István Szabó:
 《白日夢年代》(1964)、《父親》(1966)、《愛情電影》(1970)、《消防員街二十五號》(1973)、《布達佩斯故事》(1977)、《信任》(1980)、《梅菲斯特》(1981)、《雷德爾上校》(1985)、《魔幻術師》(1988)、《狂戀維納斯》(1991)、《縱情天后》(2004)、《甜蜜艾瑪,親愛寶培》(1992)、《親戚們》(2006)、《陽光情人》(1999)、《一個指揮家的抉擇》(2001)、《門》(2012)。

15.彼得・威爾 Peter Weir:
 《吃掉巴黎的汽車》(1974)、《懸岩上的野餐》(1975)、《終浪》(1977)、《加里波利》(1981)、《證人》(1985)、《蚊子海岸》(1986)、《春風化雨》(1989)、《綠卡》(1990)、《劫後生死戀》(1993)、《楚門的世界》(1998)、《怒海爭鋒:極地征伐》(2003)、《自由之路》(2010)。

16.張藝謀 Zhang Yimou:
《紅高粱》(1987)、《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著》(1994)、《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有話好好說》( 1997)、《一個都不能少》(1999)、《我的父親母親》(2000)與《幸福時光》(2000)、《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單騎》(2005)、《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三槍拍案驚奇》(2009)、《山楂樹之戀》(2010)、《金陵十三釵》(2011)。

傳奇大師 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本書特色:
‧ FilmCraft書系: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獎(2012)。
‧ 深入訪談東西方16位世界級導演,分享他們的專業養成背景、創作觀與工作方式。
‧ 特別收錄電影史上5位傳奇導演側寫:大多數導演典範的英格瑪・柏格曼・柏格曼(Ingmar Bergman);對美國片廠體系影響深遠的約翰・福特(John Ford);引領新電影美學思想與技巧的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技術、敘事與風格方面無人能匹敵的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兼具人道主義與華麗視覺風格的黑澤明。

★精采語錄:
・「有時候,我心中的一些想法在最後的成品當中看不出來,但它們對我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我啟動故事的基礎。」──佩卓.阿莫多瓦
・「混亂是電影工作者最好的盟友。」──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對我來說,電影是講述人生的方式之一,沒辦法講述人生的東西就不適合放進電影。」──蘇珊娜.畢葉爾
・「我想我是控制狂。你非這樣不可,因為導演是片場唯一理解且清楚整部電影的人。」──努瑞.貝其.錫蘭
・「『真實』與『電影是幻象』這個事實之間有細微的分界線。我們專注於不存在的角色。」──達頓兄弟
・「思考如何說故事的時候,你要想的是怎樣盡可能讓故事對觀眾來說很有趣。」──克林・伊斯威特
・「從某些層面來看,導演的職責很狹隘、精細,他負責的是思考。」──史蒂芬.佛瑞爾斯
・「你看著並不真實的東西,但它卻對你的意識與無意識心靈講述故事。在你看電影的那一刻,它是真實的。」──保羅.葛林格瑞斯
・「我的電影裡沒有怪物,我有的是角色,所以我把怪物當成角色來拍。」──吉勒摩.戴托羅
・「就某種程度來說,每個導演都在扮演神。我堅信,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的創作,必須保護它。」──泰瑞.吉廉
・「在每部作品裡,我把讓我思考、觸動、感動、不安或憤怒的東西放進去,同時在美學與形式上進行實驗,因為電影對我來說並不是只是敘事。」──艾莫斯・吉泰

★FilmCraft系列,各界好評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讚歎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此書系裡。」──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出……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系列就對了。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麥克.古瑞吉(Mike Goodridge)
《銀幕》雜誌國際版(Screen International)編輯,撰寫電影相關文章二十年以上,同時也為其他媒體撰稿,包括《泰晤士報》(The Time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倫敦標準晚報》(The Evening Standard)、西班牙的《世界報》(El Mundo),以及《視聽》(Sight & Sound),並著有《攝影師之路》(合著)等書。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導演/創意人。台大外文系學士,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歷年影像與文字作品曾獲若干榮譽,電影長片劇本《禮物》、《染血的豬籠草》、《最幸運的掃把星》、《春天是前進的季節》曾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譯有電影相關書籍《故事的解剖》(合譯)、《編劇之路》、《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剪接師之路》,歡迎來信指教:chengyuanh@gmail.com

目錄

前言__8
佩卓・阿莫多瓦(西班牙)        Pedro Almodóvar__12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法國)      Olivier Assayas__22
蘇珊娜・畢葉爾(丹麥)          Susanne Bier__34
傳奇大師 英格瑪・柏格曼(瑞典)Ingmar Bergman__44
努瑞・貝其・錫蘭(土耳其)      Nuri Bilge Ceylan__46
達頓兄弟(比利時)              Luc Dardenne and Jean-Pierre Dardenne__56
吉勒摩・戴托羅(墨西哥)        Guillermo del Toro__64
傳奇大師 約翰・福特(美國)    John Ford__76
克林・伊斯威特(美國)          Clint Eastwood__78
史蒂芬・佛瑞爾斯(英國)        Stephen Frears__90
泰瑞・吉廉(英國/美國)        Terry Gilliam__98
傳奇大師 尚-盧・高達(法國)  Jean-Luc Godard__110
艾莫斯・吉泰(以色列)          Amos Gitai__112
保羅・葛林格瑞斯(英國)        Paul Greengrass__122
麥可・漢內克(奧地利)          Michael Haneke__132
傳奇大師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英國) Alfred Hitchcock__142
朴贊郁(南韓)                  Park Chan-wook__144
伊斯特凡・沙寶(匈牙利)        István Szabó__156
彼得・威爾(澳洲)              Peter Weir__164
張藝謀(中國)                  Zhang Yimou__176
傳奇大師 黑澤明(日本)       Akira Kurosawa__188

專有名詞釋義__190
索引__191

【前言】

FilmCraft書系的宗旨,是透過訪問最傑出的業人士來探討每一種電影技藝,本書系首波推出攝影、剪接與服裝設計專書,都完成了這個任務*。然而,《導演之路》卻面對許多額外挑戰,因為導演可能是電影這項協力合作藝術形式中最偉大的技藝,在整部電影的主題與風格層面,指引了其他技藝的方向。因此,想在本書中概括十六位導演的技藝,必須說明電影製作的完整流程。

當然,導演是對電影負全責的人。如果電影好看,導演會是第一個受到讚賞的人;如果電影失敗,導演會因此被怪罪。

在製作過程中,導演承受的壓力相當巨大。在拍片現場,導演不僅要實現他或她構思的創作願景,還要回答每一個問題,解決所有危機,即刻回應演員的表演,確保對白聽起來有真實感,保證鏡頭涵蓋對剪接來說足夠充分。在後製階段,導演與剪接師合作將電影加以組合,而數位剪接為他們提供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導演監督音效、音樂與配音,對於擔憂成品能否取悅觀眾的出資者,也必須加以安撫。

電影製作令人亢奮狂喜,但也令人精疲力竭。演員與劇組工作人員可以很快去接下一部電影,有時一年可拍兩或三部片,但大部分導演完成一部片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除了伍迪・艾倫(Woody Allen)或麥克・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他們豐沛的作品產量是異數。

導演必須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一點似乎並不奇怪。在至少一、兩年甚或更久的時間裡,導演必須相信自己對一部電影懷抱的願景,因為在製作過程中,數百名相關人員經常試圖磨損此願景的完整,而導演必須守護這個願景,讓它保持完整與活力。因此,電影製作需要驢子般的頑固,但導演也必須聆聽周遭能做出珍貴貢獻或帶來正面改變的人。至少在攝製階段,導演決定了拍片現場的氣氛,他對於每天為數眾多的各種決定有最後的裁量權;導演必須管理的工作人員,經常比許多企業還要多。

為本書挑選十六位電影工作者的任務並不輕鬆。我想涵蓋多元的風格與國籍;我想挑選編劇/導演(或所謂經典的「電影作者」〔auteur〕),以及採用現有劇本並轉化為自己作品的導演。我想選出已工作數十年的導演,以及只拍出為數不多傑出作品的導演。我想選出藝術電影圈寵兒的導演,以及作品是多廳影城會同時用三廳來放映的商業大片的導演。

訪談這麼多元的電影工作者,由於他們各有迥異的性格、不同的拍片方式,筆者獲得了許多樂趣,儘管如此,他們的目標卻大致相同。無論在文本脈絡或情感層面,顯然「真實感」是他們追求的理想;在每部電影的建構過程中,他們念茲在茲的就是真實感,所以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在《地獄怪客2:金甲軍團》(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裡,堅決要求食人魔市場的怪物看起來要有真實感。

同樣的,保羅・葛林格瑞斯(Paul Greengrass)在《聯航93》(FlightUnited93)中,也致力用真實細節來重建這個劫機故事。蘇珊娜・畢葉爾(Susanne Bier)提到,她有「糊弄偵測器」,可以確保她的強烈戲劇中表演與對白的每個細節都有真實感。彼得・威爾(Peter Weir)描述《證人》(Witness)中關鍵告別場景的精簡過程,從過度灑狗血的好萊塢風格,精簡為單純、無對話的告別。當然,在導演的許多意圖中,真實感只是其中之一。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法。觀看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作品片段時,他典型的場面調度、設計與顏色、熟悉的演員、多采多姿的對白與配樂,讓人很快就會知道那是他的作品。另一方面,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和阿莫多瓦同樣是電影作者,但要分辨出某片段是阿薩亞斯作品並不容易:這位導演拍過扣人心弦的動作史詩片《卡洛斯》(Carlos)、一絲不苟的古裝戲劇《感傷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虛擬性愛驚悚片《慾色迷宮》(Demonlover),以及慵懶的法國小品《夏日時光》(Summer Hours)。他的個人特質在作品中是較不明顯的元素。

像威爾、戴托羅、泰瑞・吉廉(Terry Gilliam)與葛林格瑞斯這類的電影工作者,他們在好萊塢片廠體系進進出出,會拍通俗商業電影,例如《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神鬼認證」系列與「地獄怪客」系列。不過這些電影雖然在主流片廠體系內運作,卻都是在導演得以保持創作視野的狀況下製作的。

本書中的其他導演可能無法在這樣的條件中生存。戴托羅接受訪問時,人在加拿大為他最新的商業鉅片《環太平洋》(Pacific Rim)進行前製工作,這部外星怪物對抗機器人的電影,當時已預計在二○一三年暑假盛大上映。你很難想像達頓兄弟(Luc Dardenne and Jean-Pierre Dardenne)或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知道如何製作這種類型或規模的電影。

這是否減損了戴托羅電影作者的身分?完全相反。他是完全不同品種的導演,能在《鬼童院》(The Devil’s Backbone)與《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等預算較少、較私人的電影,以及他有能力與野心執導的大規模史詩鉅片之間穿梭自如。張藝謀與戴托羅相似,《秋菊打官司》(The Story of Qiu Ju)與《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簡單卻光彩奪目,但他在《英雄》(Hero)這類中國賣座鉅片中指揮數千名演員,最新的作品《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則耗資九千萬美元;這些電影無論預算大小,背後都有相同的導演創作理念。

本書訪談的許多導演都解釋,自己的作品受到成長過程與國籍的深刻影響。伊斯特凡・沙寶(István Szabó)發覺自己反覆回到混亂的二十世紀中歐。西班牙強人佛朗哥(Franco)過世後,一種大膽的新電影興起,阿莫多瓦認為,自己的創作是此類電影的先聲。威爾描述了自己在二十多歲時搭船從祖國澳洲前往英國之旅,這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及創作生涯。達頓兄弟的家鄉是比利時列日(Liege)區的瑟蘭(Seraing)鎮,他們持續在這裡製作他們類型獨特的電影,完全無意離開。艾莫斯・吉泰(Amos Gitai)的大量作品向來關注以色列與猶太人歷史經驗相關的主題。張藝謀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經常限制重重的中國國家電影體系中發展,有時獲得當局青睞,有時則否。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反覆自問應如何選擇訪談對象。最後,接受訪問的導演拍了近期最不尋常或至少是我最愛的一些電影:《原罪犯》(Oldboy)、《卡洛斯》、《夏日時光》、《遠方》(Distant)、《適合分手的天氣》(Climates)、《孩子》(L’enfant)、《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贖罪日》(Kippur)、《禁城之戀》(Kadosh)、《窗外有情天》(Open Hearts)、《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

至於其他較資深的導演,他們的整體作品與持續不墜的創造力吸引了我: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阿莫多瓦、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張藝謀、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其他導演─戴托羅與吉廉─具有獨特的創作視野,他們的想像力帶給人許多啟發。

當然,本書受訪對象的挑選,並非試圖列舉出現今最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我們不希望讀者質疑我們的選擇:為什麼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或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或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不在訪談名單中?

以某種程度來說,我的選擇是依據我對多樣性的渴望而決定的,還有,在本書撰寫期間,一些我鎖定的對象無法接受訪問。比方說,王家衛是我個人最愛的導演之一,當時他正為了《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s)進入另一段辛苦的後製期,當他在工作時,絕不能打擾他。

儘管如此,我確實相信自己訪問了幾位當代的巨匠,如伊斯威特、阿莫多瓦、漢內克與張藝謀。同時,對於目前尚未累積那麼多作品但顯然才華洋溢的大師級導演,我也讓他們得以發聲,例如土耳其的錫蘭,以及比利時的達頓兄弟。

請這些導演談論他們的技藝時,我很快就明白,他們的技藝,是他們早年與電影相遇的經驗隨著歲月演進而來的。

他們出道的個人故事,或許是他們獨特才華發展歷程中最具啟發性的面向。戴托羅談到,在執導處女作《魔鬼銀爪》(Cronos)之前,他在電影電視片場工作了十二年,從攝影組器械助理到特技車手什麼都做。葛林格瑞斯熱切地談起他為英國著名紀錄片系列《行動中的世界》(World in Action)工作的那十年,這是他後來拍攝敘事電影風格的起點。達頓兄弟也有紀錄片背景,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極度自然主義的風格。畢葉爾回想她在丹麥如何拍出五支大受歡迎的廣告,多年後才在《窗外有情天》找到自己的電影風格。

另外能帶來啟發的,或許是所有受訪者都需要先練習拍電影,然後才找到自己的風格,在現今艱困的市場環境中,許多年輕電影工作者可能會因此心生羨慕。這些受訪者都被允許犯錯,也確實犯過錯誤並從中學習。聽到達頓兄弟、朴贊郁與畢葉爾談及自己早期電影出了哪些問題,或佛瑞爾斯討論為什麼《致命化身》(Mary Reilly)不好看,是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經驗。

本書系探討所有的電影技藝,因此,看到這些受訪導演誠懇大談與自己合作最緊密的夥伴,讓我相當安心。他們提到的也許是演員、編劇、攝影師或製片,例如:佛瑞爾斯不明白為什麼其他導演不和他一樣堅持編劇在拍片現場。沙寶顯然對他的演員相當欽慕與尊重,他也熱切歡迎他們貢獻所長。阿薩亞斯用許多時間談他反覆合作的攝影師,也提及他們每一位都對電影帶來不同影響。畢葉爾談論她與編劇安德斯・湯瑪士・詹森(Anders Thomas Jensen)合作的具體細節,以及他們複雜的情感糾結如何編織在一起。伊斯威特仰賴電影製作的各部門主管,他與這些人合作了許多電影,他很珍惜他們讓他的電影製作過程平順輕鬆。

導演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傲慢與自大,但在我的訪談對象中,沒有人展露出這樣的特質。這些電影大師對於盡力講述有趣的故事展現出堅定的熱情。資金、時間或天光不足讓人必須妥協,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他們經常描述妥協之後往往可以產生更有趣的解決方法。

我請每一位導演對今日的年輕電影工作者提供建言,他們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議。這條路沒有藍圖可依循。本書大多數的篇章探討了他們踏入電影製作的歷程,他們都走了自己的路,成為如今的藝術大師。這是無法複製的。沒有實用手冊可以告訴你如何變成阿莫多瓦或漢內克。

不過,閱讀這十六位大師的話語,讀者可以獲得一些洞見,理解什麼影響了他們的創作抉擇,這些說故事的大師又是如何被塑造並持續進化的。與他們交談、聆聽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解釋如何拍電影,讓我著迷不已,他們也慷慨提供本書中的圖像素材,說明導演技藝背後的一些歷程。

有些導演以精算過的準確性來規劃電影,例如漢內克精準的程度甚至在劇本階段就開始設計鏡頭;還有,朴贊郁仔細設計電影分鏡表,鮮少偏離原本的計畫。但即使是這一類的導演,都樂於回應表演或拍攝地點帶來的意外狀況。《原罪犯》裡的走廊戰鬥是朴贊郁最知名的打鬥場面,這是他放棄原本精密的規劃之後即興發想出來的。

其他導演則是到拍片現場才決定拍什麼。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準備程度不如漢內克或朴贊郁,但他們希望在沒有預設具體想法的狀況下做好準備,以回應片場的動態狀況。例如,阿薩亞斯在九十二天之內就拍完長達五個半小時的《卡洛斯》,他對每日拍攝的速度與素材量相當自豪,對現場導演與演員運用的即興技巧也很自傲。「混亂是電影工作者最好的盟友。」他這麼告訴我。

如果決定誰是十六位當今最有趣的電影工作者非常因難,那麼也就可以想見,為「傳奇大師」篇章挑選五位電影製作領域的創新者與先驅,難度有多高。

想選出五位最有影響力、最具開創性的導演,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我還是必須這麼做。最後,我選擇黑澤明、柏格曼、約翰・福特(JohnFord)、希區考克與高達,來代表電影誕生一百一十五年以來的歷史。

我明白還有多少天才沒有列入這個獨斷且私人的名單,但我想再加進來的電影大師還包括:小津安二郎、卡爾・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塞吉・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麥可・鮑威爾(Michael Powell)、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保羅・帕索里尼(Paolo Pasolini)、路易・布紐爾(Luis Buñuel)、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卓別林(Charlie Chaplin)、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尚・雷諾瓦(Jean Renoir)、楚浮(François Truffaut)、道格拉斯・薛克(Douglas Sirk)、薩雅吉・雷(Satyajit Ray)⋯⋯這只是一部分,我的這份名單很長。

除此之外,我想要提一件事。雖然畢葉爾是本書十六位電影工作者中唯一的女性,但性別並非選擇過程中的考量。當然,當今有許多傑出的女性電影工作者,從法國的安涅絲・華達(Agnès Varda)與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澳洲的珍・康萍(Jane Campion),到美國的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等,其中一些女性導演曾受邀訪,可惜最後她們的時間無法配合。

本書完成過程中,我必須感謝的人很多。首先是ILEX Press出版社才華洋溢又有耐心的兩位編輯Natalia Price-Cabrera與Zara Larcombe。

我另外也想感謝的人還有:Sen-lunYu親自在北京訪問張藝謀,並譯成英文;Ian Sandwell努力不懈聽打逐字稿;El Deseo公司的Barbara Peira Aso與Liliana Niespial;Sylvie Barthet;Sara Chloe Cantor;Zeynep Ozbatur與Azize Tan;Les Films du Fleuve公司的Tania Antonioli以及Delphine Tomson;Magali Montet,Alya Belgaroui與Franck Garbarz,後者是我訪問達頓兄弟時的口譯;Exile Entertainment公司的Gary Unger;華納兄弟國際公司給予我許多協助的Maureen O’Malley;Jenne Casarotto、Cate Kane與Linda Drew;Amy Lord;在訪問漢內克時,MartinSchweighofer好心地為我翻譯;奧地利電影博物館的Roland Fischer-Briand與Alexander Horwath;Wonjo Jeong精采翻譯朴贊郁的訪談,以及Se Young Kang與Jean Noh;Kerry Dibbs、Kirsty Langdale與Matthew Hampton。最後,一如往常,非常感謝你,Christopher Rowley。

麥克・古瑞吉

*注:此指原文版的出版,中文版出書順序略有不同。


好電影的法則
:101堂電
等雲到:與黑
澤明導演在一
下一站,周星
馳:星爺當導
視覺溝通的方
法:媒體、攝
電影女孩
Focus
Inside
馬鹿野郎!:
噩夢中的喜劇
一日.一生(
電影書衣版)
故事的解剖:
跟好萊塢編劇
編劇之路:世界
級金獎編劇告
你的劇本遜斃
了:一寫就賣
21天搞定你
的劇本:有好
星際效應:電
影幕後的科學
攝影師之路:
世界級金獎攝
嗯嗯,這就是
工作的醍醐味
用鋼筆戰鬥的
《電影筆記》
美術設計之路
:世界級金獎
當代電影的好
視野手冊:最
剪接師之路:
世界級金獎剪
故事寫作大師
班:好萊塢知
跟最厲害的現
代藝術家學畫
製片之路:世
界級金獎製片
剪接的法則:
這樣剪,故事
服裝設計之路
:世界級金獎
Via的動物祕
密生活:用一
雕刻時光:時
間.記憶.夢
對白的解剖:
跟好萊塢編劇
電影即剪接:
拍電影的教科
教你看懂電影
的20堂課:
電影視覺特效
大師:世界金
見【金英夏作
品集5】
別讓你的劇本
遜斃了!:搶
看懂好電影的
快樂指南:我
45個人格原
型:從神話模
【編劇大師班
套書】(3冊
漫威宇宙:史
丹.李與他的
溫德斯談電影
情感創作&影
溫德斯談電影
觀看的行為
浪漫喜劇寫作
大師班:暢銷
角色人物的解
剖:你寫的人
【世界電影金
獎大師套書】
當代名導的電
影大師課:2
好電影如何好
?:教你看懂
視覺系天才魏
斯.安德森【
劇本剪接內行
門道系列套書
好電影的法則
【經典修訂版
我不在這裡,
就在往那裡的
角色人物內心
戲攻略:9型
好萊塢劇本創
作術:地表最
暴力鬼才昆汀
・塔倫提諾【
人物的解剖:
跟好萊塢編劇
言:生活如此
艱難,但我們
【「編劇教父
」羅伯特.麥
怪物製造機吉
勒摩. 戴托
第一次拍電影
就上手:從前
【圖解】韓國
影劇故事結構
故事寫作大師
班(二版):
看懂好電影的
快樂指南【暢
法蘭西特派週
報【典藏劇本
【牛津通識課
12】好萊塢
視覺傳達設計
【長銷經典教
【視覺系天才
魏斯.安德森
對白的解剖(
二版):跟好
從前從前,有
個好萊塢【鬼
故事的解剖(
二版):跟好
【「好萊塢編
劇教父」麥基
莎士比亞故事
集:影響世界
在鏡頭前表演
:濱口竜介導
藝術家帶你玩
上癮的畫畫課
【玩上癮的美
術畫畫課【全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