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哉問:來電重要抑或合得來重要?
「我今天要和他分手。」她一邊這麼想著,一邊塗著她在化妝檯裡能找到的最鮮紅的口紅。
「不過,要是他能改變呢?」她的右耳中有個小小的聲音輕聲說道。她大紅色的嘴唇看似果敢,但她內在的決心卻並不一致。
「米夏(Misha),都已經他媽的十四個月了,他一直都沒改變,不是嗎?」她的左耳有個更嚴厲的聲音說道。這時,她的電話響起,蓋過了這些內在的聲音。
「準備好迎接這個大日子了嗎?」安努莎(Anusha)說。安努莎和米夏已經認識十年,一路上見證了米夏感情生活的起起伏伏。
「對,對!」米夏大聲說道,假裝著慌亂的模樣,「我早就準備好了。羅希特(Rohit)今天要倒大楣了。」
「很好,你結束後就過來我家吧。要不要叫姊姊煮個什麼?」
米夏回拒了。「我過去再來叫外送吧?好的,拜。」
「一切順利!」安努莎嘲諷地說了一句,才掛斷電話。
米夏看著手機螢幕,桌布是她幾個月前和羅希特去峇里旅遊時的合影。那是很棒的旅行,他們一起的旅行都很棒。他在旅途中都是那個最照顧人、最體貼、最保護她的人。那性愛方面呢?喔嗚,性愛也非常棒!
但在他們旅遊歸來之後?他就會人間蒸發好幾天,總是會有工作上的事情,或是家裡的事情,需要他全神貫注地投入處理。但不知怎麼的,他也一定有時間能分給他的朋友──去酒吧聚會,或者出席深夜派對。而她當然是透過Instagram 才知道這些事。在找他對質後,她就再也看不到貼文了。或許她被封鎖了?又或許他真的很忙?
羅希特說他想要結婚,但他只有在喝得酩酊大醉時才會這麼說。米夏愛著那部分的他──那個非常開放、脆弱、情感豐沛的他。那是她真正愛上的羅希特。但除了那些偶爾才出現的罕見情境之外,他並不多話,很壓抑情緒,而且很少談及未來與承諾,更別說會提到結婚了。羅希特很忙碌,她理解這點,她自己也是很忙碌。辛勞的工作以及有著雄心壯志的事業,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但她每天都會惦記著羅希特,事實上是,時時刻刻都惦記著他。但羅希特則不是這樣看待這段感情的。他並不常打電話,偶爾才會傳個訊息。他說他需要自己的空間,而且時時刻刻都非常投入在工作中。米夏很理解,也試著給予他所需的空間。她並不黏人,不是那種一直要講電話、一直要傳訊息的女朋友。抑或者,她就是這樣的女朋友?
她已經完全無法確定了。這點讓她非常困擾。她的生活不能只是週末到美麗小島上充滿性愛、沙灘和酒精的旅行。是的,那聽起來很棒,實際感受更棒,但她已經三十二歲了,在尋找著結婚的對象,而且想要生幾個可愛的小孩。或者,至少要養一隻狗?起初這些似乎也是羅希特想要的。十四個月說短不短。認識一個人一年又兩個月的時間。愛著一個人,等待著他做出同等的回報。她知道⋯⋯
計程車司機在門口大聲按著喇叭,打斷了她的思緒。她就快要到達約定的地點。這是羅希特挑選的地方(當然啦)。她並沒有特別喜歡吃港式點心,但總不能在約會時吃印度咖哩,對吧?
她並不需要等待候位。他已經入座,而且已經點好飲料和開胃菜。「他到這裡多久了?為什麼不打電話給我?」但她沒有說出口,只是隨口說了聲「嗨」,而他則是起身給了她一個擁抱。就這樣。他胸膛的溫暖、他的古龍水、他放在她背上的雙手⋯⋯
「你怎麼不早點告訴我說你不過來了?我還特別做了雞肉料理耶(生氣的表情符號)」
安努莎的訊息把她拉回了現實中。
羅希特剛離開她家,他不能留下來過夜,他有自己的理由──他很忙,而且他有個大家族,只要他不在家,大家都會質問他。這件事是可以理解的。「我很喜歡他和家人住在一起這件事。」她微笑著滑手機查看科契(Kochi)的漂亮民宿。羅希特說他想去喀拉拉(Kerala)度假;他的朋友要在那裡結婚,她可以陪他一同參加婚禮。她抱著枕頭,夢幻地盯著一些漂亮的民宿看。
她的分手計畫已經被掃到腦中一個陰暗的角落,和其他未被處置的過往議題在一起,躺在黑暗之中,就像是被無限期塞到儲藏室裡的檯燈。這檯燈太珍貴不該被丟棄,但近期內也沒有用到的機會。而這檯燈也有可能永遠不會被用到,它的命運完全被時間給主宰。
或許你也認識像米夏這樣的人,或許你就是像米夏這樣的人,或者你曾經是像米夏這樣的人。而你會問,這有什麼問題嗎?
米夏讓自己一步步走進令人困惑的戀情中。這已然是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而且可能很快就會變成有害的關係。怎麼說呢?
咱們來了解一下潛在的不健康關係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一段關係中的兩個人無法自在地溝通、對脆弱或親密感到恐懼、覺得受到控制或受到壓抑、缺乏開誠布公,結果導致怨懟或權力不對等的情況。
要是我說,我們有很多人都會投入已經有可能變得不健康的關係中,你相信嗎?
你如果想要避免這情況,我需要你了解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求的概念。當你知道你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你還是待在一段關係連結中,只因為認為這段關係還有可能讓你得到想要的,而且也希望終有一天關係的情況會有所改變──但你並沒有任何有效的佐證或事實──那麼,這段關係注定就是會帶來許多的痛苦和失望。
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自己在浪漫關係中的需求。我們並不會把自身對連結、親密、獨占性、對他人的信任等務實需求擺在第一位,反而是傾向反覆強調「來電」的化學作用。
需求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但馬斯洛(A. H. Maslow)的「人類動機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把需求的概念放到大眾的視野中。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基本的類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尊嚴和自我實現。
這分類非常精確。
從一段關係的角度來看,關係中的需求看起來可能像是這個樣子:
一、感覺受到支持
二、有安全的空間能夠展現脆弱並且感到安全
三、負責
四、一致性
五、誠實
六、親密
七、成長
八、認可
九、支持
十、感覺到自己的真實本質和自己真實的樣貌是被愛、被接納以及被需要的
每個人的需求看起來不盡相同,每個人重視的東西也不太一樣。你可能更重視身體上的親密而非財務上的支持,那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對某些人而言,追求成長與認同可能會擺在第一位。
需求並沒有對或錯。需求就只是需求。當我們的需求被實現了,我們會感到快樂、滿意、充足和充滿希望。當我們的需求被抑制、被忽略、被輕視、不被認同、沒被滿足,我們可能就會感到苦澀、悲傷、怨懟以及困惑。
米夏很困惑,而且深陷受苦的循環中,只因為她不確定自己的需求。有意思的是,否定我們的需求有可能是從我們自己開始的。在大多數的情況中,我們都是第一個輕視和屏棄我們自身需求的人。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並不值得讓自己的需求能被滿足,而且我們內心的某處也堅信這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或者我們的需求並不如他人的需求來得重要。
米夏很顯然最想要的就是承諾、穩定,以及能與羅希特在一起的未來──那意謂著她的部分核心需求,大致上可以解讀為想要一段認真的關係、婚姻或對未來的承諾、能夠口頭表達的情感,以及肢體上的親密。但當她和羅希特在一起時,她被當下的一切給沖昏了頭──很來電的身體吸引力,以及聽起來如音樂般悅耳無比的甜言蜜語──因此她也就把自己的核心需求遠遠拋在了腦後。在這過程中,她可能也傳遞了一些混雜的訊號,讓羅希特誤以為她的需求實際上是有被滿足的,或者誤以為她有得到了她在尋找的東西。這是一條肯定會通往不健康戀情的道路。
辨識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麼做會決定你人生的模樣──不只是影響到關係,也會影響到你的事業、家庭、財務、友誼和其他關係連結。
有個很好的指標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對自己的需求並不確定,那指標就是,我們讓另一個人坐上駕駛座,操控著我們人生的方向盤。我們埋怨著沒能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但卻從來沒去評估,操控方向盤的那個人是否有能力、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資格能達到我們的目標,或者甚至是否有意願要帶我們達到目標。相反地,我們毫無頭緒,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繞路,為什麼要走那些不必要的遠路,而就在我們困惑的同時,我們也開始享受起那些意外的旅程。新奇感是很棒的,會讓我們欲罷不能。我們也會害怕說,如果我們抱怨的話,我們可能會被踢出車外。與其失去所有的樂趣,我們寧願留在車上,參與一趟旅程──任何旅程。於是就展開了無止盡的困惑與興奮循環。過一陣子後,我們也不了解為什麼自己會感到不滿足。
有時候,我們會去否定自己的需求,是因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清晰感,結果就是我們會被眼前的任何東西給牽著走。想像一下,你想要搭乘一班直飛的班機去義大利,該班機飛行時間要五小時。但當你上網去訂機票時,你發現了另外十個選項,這些選項很明顯有更便宜的價格,或是更好的航空公司、更方便許多的班機時間。
你會如何選擇呢?
•選項一:在整體飛行時間與航空公司體驗上妥協──較低的價格
•選項二:選擇較方便的班機時間、較短的飛行時間和更棒的飛航體驗──會讓你的口袋破洞
如果你根本不是很確定自己的實際需求,你大概就會選擇選項一,因為這選項可以讓你省錢,在當下看起來是很划算的。你想說省下來的錢可以拿來在義大利吃更多的帕尼尼和義式冰淇淋,但那只是你的自以為。
儘管你有足夠的資金選擇直飛班機,但卻選擇忽視你對於直飛班機的需求,也就暗示了另一件事──你會經歷不必要的長時間旅程,途中會有許多次的安檢過程和轉機等候。
這和我們人生中的浪漫關係經歷是非常相似的。我們和某人相遇,我們對於自己的實際需求以及擇偶條件沒有多少清晰感或信心,就會被我們所遇到的一切給淹沒,因而傾向於孤注一擲,祈禱和期望著那對我們會是正確的選擇。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的切入點不同,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似乎無法了解彼此,或者無法接受彼此的價值觀和信念。一旦最初的那種小鹿亂撞的感覺消退後,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彼此要的是不同的東西。然後,我們要嘛就是選擇維持這段關係──充滿說不出的期望與日益加深的怨懟──或者,我們就離開,期待著下次會遇到更好的人,結果卻只是再次做出類似的選擇。又或者,我們可以選擇致力於辨識我們的需求,並且表達出來,確定我們想要什麼,也確定承認這些需求會對關係有益。
愛與被愛練習1
辨識你的需求
我不喜歡⋯⋯相反地⋯⋯
設想一下,在關係中,什麼事情會惹惱你,讓你不開心。你可以把你先前的關係納入考量,也可檢視你曾經近距離見證過的關係或者曾經深入其中的關係。然後寫出十個以「我不喜歡⋯⋯」或「我不喜歡我的伴侶⋯⋯」開頭的情境。當你寫出這十個句子,接著在這些句子後面加上:「相反地,他們⋯⋯」並且完成這個句子。
範例:我不喜歡他們打斷我說話。相反地,他們可以有耐心一些,聽我說完,不要打斷我。
在這例子中,你的需求可以被解讀為重視耐心、同理心和同情心。
盡可能誠實地做這練習,不要帶任何批判或預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