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聰明的人都離開了
——陳茻(作家)
(摘錄)
《老子》一書中,曾描繪過理想世界的形貌。那是一個有著古老風俗的群落,有兵器與車船,但都沒 有被使用,人民安居樂業,滿足於生活的種種。幾乎沒有對外的交通,人們似也聽得見鄰近村落的雞犬聲,但人民至死也不會遠徙,更不會與其他城市有任何交流溝通。
我想我絕不會是第一個指出《傻子伊凡》中最 後的國度,與《老子》中展現的理想社會極為類似的人。人們也很容易會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幾個文本勾勒的社會輪廓,有著高度的類似性。
但《傻子伊凡》裡談的究竟是不是理想世界呢?傻子伊凡、《老子》或桃花源所要談的,真的只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世界嗎?
仔細想想,這幾個夢幻國度都過於遙不可及,那個世界展現的越純樸、越善良,帶給人們的失落感也就越巨大。那個美善的社會畢竟不存在,且永遠不可能到來。原因無他,只因為文明的列車正飛快朝著 相反的方向駛去,速度只會越來越快,方向也越來越失控。
《傻子伊凡》以「傻」作為切入點,反襯出追求更好生活的聰明人們,卻離真正的生活越來越遠。這是諷刺而荒謬的,加上帶點童話色彩的劇情,總讓人有些想笑。但仔細想去,這些誇張的情節,正暴露了血淋淋的人性。
《傻子伊凡》逼出文明路上兩個巨大的問題:「選擇」與「欲望」。文明的列車駛去的方向,大抵受到這兩者的影響。人因有了選擇的能力,是以開啟了更複雜的世界,人因為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權力,所以也開始計較一切的利弊得失。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的機會出現,讓人開始相信自己的選擇如若一路正確,最終將會換來更好的人生,欲望也由此而生。欲望會持續餵養出新的欲望,新的欲望帶來新的可能,新的可能又提供了新的選擇。人類的世界越來越色彩繽紛,漸漸失去最初的顏色。⋯⋯
【推薦序2】
倘若有夠多的伊凡,世界就仍有滌清汙穢的可能
——臥斧(作家)
(摘錄)
伊凡所遵循的,其實是很多人在幼年時期會被教導的、關於身而為人的基本價值,但在成長過程當中,現實的狀況常會扭曲這些價值觀,堅守原有教誨的反倒被視為不知變通或者愚昧。
也就是說,《傻子伊凡》裡的主角伊凡並不是真的很笨很蠢,他只是堅信那些基本價值。托爾斯泰說的,並不完全是個「傻人有傻福」的寓言,而是一個「堅持美好價值終能戰勝歪斜」的故事。
況且,《傻子伊凡》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任務要去解決:伊凡的大哥二哥,一個代表的是武力,一個代表的是金錢,透過這兩者,都能夠在人類社會當中獲得權力;但當擁有這兩者的大哥二哥因為權力遇上麻煩,真正可以倚靠的,只有固守基本價值、沒有爭取過更多權力的伊凡。
但基本價值構築的和諧狀態是魔鬼看不順眼的東西——這個故事裡的「任務」不是主角要出門解決的,而是自己找上門來的。大哥二哥並沒有真正體悟到基本價值的重要,是故要讓他們再度陷入困境相當容易,畢竟人心當中本來就存在自私貪婪等等劣性,所謂「魔鬼的誘惑」,其實是人心原有的欲望。
欲望沒有什麼不好,但逾越基本價值、無限膨 脹的欲望,就可能危及他人或自己,對整個社會結構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