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為自律神經路徑導航:BASIC練習
你的身體所蘊含的智慧,超越你最深奧的哲學。——尼采
概論:基本架構
你要如何運用自律神經系統的力量,不只是為了生存,還能用來促進療癒?運用那些原本就用來塑造這個系統的生理歷程,我們有可能脫離慣性啟動的反應,將原本僵化在防衛模式中的系統重新找回彈性。依循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組織原則,你可以協助你的個案重塑他們的神經系統,並改寫他們的敘事。
BASIC架構—友善(Befriend)、關注(Attend)、塑造(Shape)、整合(Integrate)、連結(Connect)──能協助個案培養自律神經調節的能力,進而提升反應的彈性與韌性。要重新調整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仰賴的是:將原本隱性的體驗轉化為顯性的覺察,中斷自動化的反應模式,並啟動腹側迷走神經的安全迴路。
友善。人們普遍有與身體暫時斷連的經驗,而這類經驗在遭遇創傷事件的個案身上更是常見。對身體感受的覺察愈多,個案對自己生命的掌控力也就愈高。友善的練習,就是學習以好奇及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態度,去覺察並轉向自己的自律神經狀態與所承載的生命敘事。
關注。關注的練習能培養辨認自律神經狀態的能力,學會追蹤不同狀態之間的變化,並養成隨時覺察劇烈轉變與細微變化的習慣。學會關注這些自律神經體驗,能奠定之後塑造神經系統的基礎。
塑造。創傷會干擾自律神經狀態的調節能力,使人難以在不同狀態間靈活轉換。正如大腦具有重新連結神經網絡的能力,自律神經系統也能建立新的反應模式。要將系統從慣性的生存反應轉向連結模式,需要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把覺察帶入那些能增強腹側迷走神經穩定性的練習,以培養停留在安全狀態中的能力。
整合。從自律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韌性指的是在經歷交感神經的動員反應或背側迷走神經的關機反應後,能夠回到腹側迷走神經調節狀態的能力。面對日常生活挑戰而導致的自律神經狀態轉變,是正常且可預期的經驗。對許多人來說,這些轉變是輕微的,即使會出現大幅變化的時刻,也有足夠韌性回到穩定狀態。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反應會很極端,難以恢復調節的狀態。整合這個步驟的目標,在關注新浮現的自律神經模式,並將其運用來塑造新的、有韌性的神經路徑。
連結。自律神經系統塑造我們與他人連結的方式。個案如何體驗自我、建立關係、在世界中行動,都是透過自律神經路徑所建構出來的。
當具備了新的調節能力之後,就能建立起安全的連結。(後文略)
第四章 友善對待自律神經系統
邁向改變的第一步是覺察,第二步是接納。——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
你如何協助個案學習傾聽並轉向自己的身體,特別是自律神經系統呢?「友善」(Befriending)這一步,能建立安全地感受自律神經狀態的能力,協助辨識每一種狀態中的細節特徵,並在過程中激發和維持好奇心與同情心。多數個案活在他們的敘事中,卻與那些敘事所源起的身體狀態脫節。范德寇(van der Kolk, 2004)提醒我們,「只有當你能承認自己身體的現實,包括它所有內在的感受層面時,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p. 27)
透過將經驗歸類,你的個案對它們的感知會改變,他們也能在辨識和區分這些事物上獲得專業能力(Petersen, Schroijen, Mölders, Zenker,& den Bergh, 2014)。「覺察、命名並辨識內在的狀態,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van der Kolk, 2014, p. 68)當你的個案能夠體認到交感神經的動員狀態與背側迷走神經的僵直狀態,都是危險訊號太多、安全訊號不足所觸發的適應性生存反應時,他們就能重新評價這些反應,將其視為為了生存所採取的行動。研究顯示,若能將被啟動的狀態視為是功能性的回應,可以降低啟動的強度,有助個案與幫助調節的資源連結;將被啟動的生理反應視為應對挑戰的資源,會帶來正向的成果(Jamieson, Nock, & Mendes, 2011)。就算只是單純為這些生理反應定一個名字,就足以影響自律神經活動,並可能促進迷走神經的功能(Kan bara & Fukunaga, 2016)。
當你的個案學會以正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自律神經系統,善待他們的身體經驗,並尊重每一個自律神經反應時,他們就開始與自己的神經系統建立友誼了。這種友善練習分成三大類:「精確的自律神經覺察」、「與自律神經交朋友的藝術」、「重新連結練習」。在「精確的自律神經覺察」中,第一個練習協助個案為每種神經狀態建立個人化的原型,第二個練習則將腹側迷走神經的體驗化為具體可用的資源。「與自律神經交朋友的藝術」透過藝術、書寫與身體動作等方式。讓個案深化與自律神經階層之間的連結。最後一部分「重新連結練習」包含四個練習,引導個案探索每一種自律神經狀態中可能出現的多樣反應。
精確的自律神經覺察
在個案能探索新的調節方式之前,他們必須先辨識自己的自律神經狀態。調節能力取決於對輸入訊息的詮釋是否精確。能正確辨識自律神經狀態,是以新方式塑造自律神經系統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練習 自律神經地標──關鍵時刻的敘事
這項練習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能透過聚焦於關鍵經驗,來引導個案認識自己的自律神經反應。可以請個案將他們的體驗寫在日誌中,並在日後的治療時間與你分享。
背景說明
地標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提供了架構,形成認知上的錨點、標示出方位點,並成為溝通的參考依據。自律神經的地標是我們內在的參考點,用以標記各種狀態的經驗。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地標,它們代表了某一個身體經驗過的狀態,並儲存在記憶中。這是一個在眾多經驗中格外突顯的時刻,一個你可以回顧的關鍵片段,並將其視為某種自律神經反應的決定性體驗。辨識每一種自律神經狀態所對應的地標時刻,是一種能迅速回想起該狀態所具備特性的方法。
步驟
1. 回想你在背側迷走神經狀態(崩潰或關機)、交感神經狀態(戰或逃)、腹側迷走神經狀態(安全且連結)中的地標時刻中,敘說著何種故事?為了幫助你更容易回想這些狀態,你可以替每個狀態取一個具相的名稱,除了那些生理學上的名稱之外。花時間回想並在記憶中定位那些時刻,找出那些特別突顯的經驗,作為每一種狀態的原型。
2. 這些地標之所以能被辨識,是因為它們有清楚的名稱與特性,請寫下一段描述你地標時刻的敘事,記得要具體描寫發生了什麼、你如何反應、你身體的感覺,以及當時的想法。
3. 完成敘事後,重新閱讀一次,找出那個關鍵時刻。以這個時刻為核心,為這個敘事給一個名稱。
小提醒
辨識個案的自律神經關鍵時刻,並給予名稱,可以在治療中建立有用的錨點,幫助你探索個案的經驗。藉由這些敘事範例,或許可以幫助個案更好地理解需要探索的體驗(從背側迷走神經到交感神經,再到腹側迷走神經的自律神經階層),以及描述的細節程度。你可以提供自己的範例,或使用下方所列的範本。
背側迷走神經的摔碗時刻:因為想吃得健康一點,所以我花時間準備了沙拉當午餐。我用了從法國帶回來的特別的碗,一邊切菜,一邊層層擺放,做出一份既營養又賞心悅目的午餐。但我走出廚房時,手臂撞到流理台,把碗摔破了,食物和瓷片散落滿地。我呆立在原地,動彈不得,只能盯著這一片狼藉,然後我走到客廳,坐在沙發上。我感覺彷彿天降橫禍,而不僅只是摔了一碗沙拉,於是我完全崩潰。我就那樣坐著、盯著前方,感覺全身麻木。我唯一能說的話就是:「我不行了」──但其實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花了十五分鐘,才開始感覺精力慢慢恢復,能起身清理廚房地板。午餐結束了,我唯一能想到的是如何一步步把事情做完。雖然這次打碎碗後的崩潰反應,若單獨來看沒有什麼道理,但放在更大的背景中來看,這正是壓垮我神經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它早已無法應付日常生活的龐大壓力。這個「摔碗時刻」對我來說,是背側迷走神經體驗的最佳寫照。
交感神經的驚奇箱:我從小就學會,保持安靜比表達更安全──永遠如此。長大後,我努力找回自己的聲音,而如今,當我感覺有人輕視我的感受時,我不再像童年時那樣關閉自己,而是立刻進入戰鬥狀態。我就像那種玩具驚奇箱──緊縮在盒子裡,隨時準備跳出來。一感覺到有人轉動操縱桿,我就會「砰」地一聲爆發。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某次假期中和哥哥的一通電話。當時我和姊姊已疏遠多時,而我哥哥只是無心地提到「假日就該全家團聚」,結果──「砰!」,我根本聽不進他後面的話,我直接掛斷電話還把手機摔了出去。後來我情緒平復後再回想那一刻,才明白問題不在哥哥的話,而是我與姊姊的裂痕未被正視,我的感受遭到了漠視。
腹側迷走神經的女智者:我曾參加為期兩週的禪修營,期間被懷疑、恐懼、自我批判與無聊感糾纏──這些情緒總會在每日數小時的靜坐中悄然浮現。有一天,當我沉浸在巨大的悲傷時,眼前突然浮現一位靜靜坐在溫暖幽暗房間裡的老婦人形象,她的身旁是一個發著光、巨大、搏動的形體,我知道,那就是我的心。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止她坐在那顆心旁邊。她的陪伴是無條件的。她的溫暖與關懷堅定不移。她就這樣和我的心靜靜坐在一起。我那深沉的悲傷並未因此而消失,但某種程度上,它被承接、被看見,使我不再感到被它壓垮。對我而言,在那一刻,「與……同在」成為腹側迷走神經狀態的本質。
鼓勵你的個案深入探索他們經驗中的細節。如果他們很難觸及某個自律神經狀態,可以與他們談談一些記憶片段。讓他們寫下幾個關鍵詞、短語或一兩句話,作為這個地標敘事的開頭。之後,他們可以把這個故事開頭帶回家,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延續這項練習。你也可以在後續治療中重複使用這個方式,隨著療程的推進,重新回顧這些故事片段,幫助個案擴展這個敘事,從而深化對其自律神經反應模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