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什麼是中藥的五行屬性?
熟悉中藥的朋友們都知道,每一味中藥都有藥性。
什麼叫藥性呢?既是它的寒性或熱性,又是它的辛味或酸味,還是它的升降之性或剛柔之性。這種屬性既與藥效相關、又與藥效不同,是中藥之所以成為中藥的一大特點。
這種特點,在教材中被總結為「中藥藥性理論」,所有的中醫藥學子,都需要掌握中藥藥性理論。
但是,在「湯液經法圖」理論體系中,在《輔行訣》原文中,我們卻看到了另外一種對中藥的描述。這就是我們這本書的主角——中藥的五行屬性。
首先,我們來直觀地感受一下中藥的五行屬性。
在《輔行訣》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採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我們認為,這段話實際上描述了《輔行訣》中記載的五臟大小補瀉湯和二十五味藥精等內容的來源。來源於哪呢?來源於伊尹的《湯液經法》。陶弘景作為《輔行訣》的編寫者,是從《湯液經法》中「檢錄常情需用者」 和「檢用諸藥之要者」而成書的。
其中,「檢用諸藥之要」的內容,就是我們說的二十五味藥精。即: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薑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鹹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朮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後來的學者,往往用「木中木」、「木中火」、「土中水」這樣的形式,來表述二十五味藥精。我們把直接用「木火土金水」這樣的五行術語來表述的中藥性效特點,稱為中藥的五行屬性。
初看中藥五行屬性,我們就會發現,這是一種獨特的中藥分類和記述方法,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藥功效,也不同於傳統的中藥藥性。
如果是傳統的中藥功效,我們會說,黃芪補氣,黃芪能夠治療氣虛證; 茯苓祛濕,茯苓能夠治療痰濕證。當然,我們也會說,黃連清熱瀉火,附子補火助陽。但是這裡面的「瀉火」和「補火」,描述的依然是藥效或作用, 並不是說,黃連本身是水,附子本身是火。
如果是傳統的中藥藥性,我們會說,黃連是寒涼性中藥,附子是溫熱性中藥,甘草是平性中藥。我們也會說,黃連是苦味藥,附子是辛味藥,甘草是甘味藥。我們還會說,黃連歸心脾經,附子歸心腎經,甘草歸心肺經。但是,這裡面依然沒有直接把黃連定位成水,把附子定位為火。
所以,直接採用五行術語來定義中藥這個事,的確是不常見的。至少在現行的中藥功效和中藥藥性的內容中,沒有看到這一點。
儘管不常見,但我們依然從《輔行訣》之外的其他書中,看到了相似的內容。
比如,在三申道人(憭一)錄著的《玄隱遺密》中就有類似的記載。在《玄隱遺密》的「九常記」篇就有「土中土,甘甜微溫,棗也。火,甘辛微苦熱,桂也」,「金中金,辛淡微苦溫散,麻也。火者,辛苦溫,薊,豕根也」等記載。
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藥五行屬性是真實存在的一種中藥性效記述法。只是不知什麼原因,後來漸至失傳,而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
雖然現在少用,但當我們細看《輔行訣》所載的中藥五行屬性內容時,還是會被其中展現出來的整體性和邏輯性所震撼。
例如,從二十五味藥精記載的整體架構來看,木中有木火土金水,火中有木火土金水,土中有木火土金水, 金中有木火土金水,水中還有木火土金水。每一個位置都存在,每一個位置都有至少一味中藥與之匹配,這就是整體性。
實話實說,現在我們討論中藥和研究中藥時,就不怎麼重視這種整體性。例如,同樣是作用於血分,既有活血、補血之分,又有止血、養血之別,這些功效的誕生似乎是以經驗性總結為主,而不是從陰陽五行的角度去整體總結這些功效的數量和相互關係。
又如,從二十五味藥精的記載順序看,第一行講的是「味辛皆屬木」,第二行講的是「味鹹皆屬火」,木在前,火在後,依次下來,縱向的描述順序是木火土金水。
同樣,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是在哪一行,橫向的描述順序總體而言也是木火土金水。只不過,在描述「味鹹皆屬火」的中藥時,會最先講「火中火」,在描述「味酸皆屬金」的中藥時,會最先講「金中金」,餘下的中藥再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來描述。
而木火土金水的順序,恰好就是五行相生的順序,就是春夏秋冬的順序,就是生長化收藏的順序,就是地球上陰陽循環往復的順序,這就是邏輯性。
所以,雖然我們平時習慣稱五行為「金木水火土」,但是從陰陽變化的正確順序看,應該是「木火土金水」, 而不是「金木水火土」。我們寫出的五行循環,我們畫出的五行示意圖,都應該遵循「木火土金水」的順序。
這就像是說,春天之後肯定是夏天,不可能是冬天;秋天之後肯定是冬天,不可能是春天。
如果我們把剛才那段二十五味藥精的記載列成表格,就是下面這個樣子。這樣再看,橫向和縱向的規律一目了然。(表略)
所以,《輔行訣》記載的中藥五行屬性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邏輯性,而這種整體性和邏輯性,本來就是中醫藥理論最顯著的特點。
我們相信,每一位閱讀過中藥五行屬性的朋友,都會被這種整體性和邏輯性所吸引。這種極具中醫藥理論特色的內容,值得深入研究。
第十一講 五行屬木中藥的代表,是發汗溫經助陽的桂枝(木中木)
從下篇開始,我們來講具體的中藥。第一味中藥,就是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屬於常用中藥,是二十五味藥精中記載的木中木,是《輔行訣》小補肝湯和大補肝湯的君藥。所以,桂枝五行屬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二○二○版《中國藥典》的記載,桂枝的藥性記載為「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桂枝的功效記載為「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 水腫,心悸,奔豚」。
那麼,桂枝的功效,符合其五行屬木的特點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大家知道,歷代醫家對某個中藥的功效描述,並不是整齊劃一的,不同時代、不同本草書籍有不同的說法。我們把這些說法總結起來,再加上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解,就形成了《中國藥典》的功效。
所以,了解中藥的功效,不能只看資料,而是要多方位地驗證;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透過文字表述看透背後的涵義。
桂枝發汗解肌的作用,實際上就是解表而治療風寒感冒的功效。這個功效,是典型的辛味補肝作用。大家知道,肝木應風,肝木升陽,所以,補肝的辛味既能祛風解表也能溫陽散寒,合二為一就是祛風散寒。
也就是說,一個辛味,就同時具有祛風與散寒的功效。
桂枝溫通經脈和助陽化氣的作用,實際上也是溫陽散寒的作用。只不過,這種溫陽散寒作用的靶位,不是肌表,而是體內,例如治療風寒侵犯關節造成的關節痺痛,風寒侵犯中焦造成的脘腹冷痛,或者風寒侵犯胞宮造成的血寒痛經等。
也就是說,桂枝辛味祛風散寒的作用靶位很多。不僅僅可以解表,而且還可以作用於肝(肝主筋,足厥陰肝經過小腹),治療關節痺痛和少腹冷痛;還可以作用於脾(脾位於中焦),治療脘腹冷痛。
實際上,從「湯液經法圖」的角度看,辛味的三個作用,辛補肝、辛瀉脾和辛散肺,恰好就是這三個靶位。從歷代本草書籍的記載中也可以看出辛味桂枝作用於肝、肺和脾的功效特點。
《名醫別錄》:「主心痛脅痛脅風,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其中,胸脅部位對應的是肝,祛風對應的是肝,溫筋對應的是肝,出汗對應的是肝肺。
《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攣痛。」
其中,明確提示桂枝利肝肺氣,而且從對應關係看,頭痛對應的是肝,風痺對應的是肝,拘攣疼痛對應的還是肝。
《本草彙言》:「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遊行臂膝肢節之處。」
其中,肺主皮毛,肝主筋脈,所以,逐表發汗對應肺,肢節風痛對應肝,發散皮毛肌腠對應肺,遊行臂膝肢節對應肝。
大家看看,這不都是辛味的作用嗎?而且,桂枝的辛味更側重於補肝和散肺,對嗎?
好,接下來我們看看桂枝的另一個功效,那就是平衝降氣,治療奔豚。
說實話,從表面上看,這個功效與桂枝的辛味是格格不入的。因為辛味的藥勢是向上的,而平衝降氣顯然是向下的,所以,兩者近乎相反。
那麼,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呢?
首先,平衝降氣是一個很少見的功效,似乎是桂枝獨有的,其他中藥很少提到這個功效。這就提示,平衝降氣的背後,應該還藏有更為基本的功效。
目前來看,現在常用於奔豚或氣上衝心的中藥複方主要包括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奔豚湯等。從「湯液經法圖」角度看,桂枝加桂湯的配伍結構為「二辛一酸二甘」,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配伍結構為「一辛三甘」,奔豚湯的配伍結構為「四辛二甘二苦一酸」,都有辛味藥的參與。《輔行訣》所載小補肝湯和大補肝湯也能夠治療氣上衝心,而這兩首方劑都是以辛味為主導藥味的。所以,平衝降氣的功效的確應該與辛味有關。
什麼關係呢?我們認為,這應該與氣鬱暴發有關,類似五運六氣理論中的木鬱之發。
這種氣上衝心的表現,其本質依然是氣滯氣鬱。氣鬱之後,正常的氣機升降運動受阻,只能在某一個特殊的時間,突然一下爆發出來,形成奔豚表現。而要治療這種氣上衝的症狀,依然是疏肝理氣,解決氣鬱的狀態。所以,治療上依然以辛味藥補肝行氣為主。
也就是說,桂枝平衝降氣的功效,依然是辛味補肝作用的表達。《醫學衷中參西錄》說「桂枝……善理肝木之鬱,使之條達也」,《長沙藥解》說「桂枝……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入肝膽而散遏抑」,均是此意。
最後,我們來說說桂枝治療水飲的功效。
一般在提到桂枝治療水飲的功效時,大家往往會以小青龍湯、苓桂朮甘湯、桂枝生薑枳實湯、五苓散等為例。但是,在這些方劑中,要麼本就含有利水消腫的中藥,例如茯苓、豬苓、防己等;要麼是存在「湯液經法圖」所示辛酸化甘瀉腎的配伍組合,例如乾薑+芍藥、桂枝+枳實、桂枝+五味子等。所以,我們認為,桂枝溫陽沒問題,但其化飲消腫的作用,可能是與酸味藥配伍之後產生的。
所以,在桂枝主導藥味的確定上,我們依然是以辛味這個單一藥味為主,而不增加瀉腎利水的甘味。(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