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序言
冥想是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羅爾夫.索維克(Rolf Sovik,心理學博士)
那是一九七三年七月的一天,在令人心曠神怡的明尼蘇達州中部農場,一百多人聚集在這裡,一起聆聽斯瓦米.拉瑪大師的系列講座。我們將遮擋雨水和烈日的帳篷,搭在一座能俯瞰湖水的山坡上。斯瓦米坐在帳篷盡頭一個低矮的講臺上。在帳篷四周,如茵的綠地上鋪滿了各式各樣的毛毯、地毯和墊子,人們圍聚在他身邊。風和日麗,一陣陣清風徐徐吹過,帳篷兩側的簾布不時被吹拂舞動著。這種讓人失去時間感的氛圍,正好詮釋了這位大師對瑜伽的理解。
許多年過去了,斯瓦米.拉瑪大師當年所傳授的思想,如今已被許多人所熟知。但在當時,這些都還是新銳和具有挑戰性的話題。在講座開始時,他說道:「每個人都同時屬於兩個世界—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想要成就卓越的人生,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搭建橋樑。在這個世界上,極端的觀點毫無益處,對生活也沒有幫助。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感覺、情緒和衝動。」講完這些後,他開始了關於自我控制的講解。
斯瓦米.拉瑪闡述道:「控制並不意謂著扼殺一切,但也不是過度放縱。這是一種平衡,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讓心念中飛速運轉的部分慢下來。我們要學習新的方法來認識自己,讓心靈得到祥和與寧靜。這種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就稱為『冥想』。」在簡要介紹之後,他開始了冥想的教學過程。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聆聽斯瓦米講授冥想。八個月前,我們在一場探討冥想和生理回饋關係的研討會上曾經見過面。那是在主會場旁的一個小房間裡,斯瓦米和我坐下來,中間隔著一張茶几,他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我的腦電波紀錄──那是會場工作人員當天在攜帶式機器上準備好的。
「你會冥想嗎?」他問。
「不怎麼會冥想。」我回答。雖然經過多次嘗試,但我總覺得那些淺嚐即止並不能算是冥想。
「你應該學習冥想!」他說,很快就讓我入了門。我花了整個週末來學習冥想的目的、基礎方法及實踐。後來,又加入他組織的一個小團體繼續接受培訓。
在那些年,冥想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斯瓦米.拉瑪推薦的書籍、文章和課堂講義。我們做了很多筆記,相互分享;每當瞭解到新方法時,就會不斷改進自己的冥想。同時,有關冥想的概念也逐漸變得清晰。我們似乎都在問:「冥想到底是什麼?」
斯瓦米.拉瑪總是說:冥想是對意識的引導,它是一條通道。當然,他在這裡指的並不是與神靈的溝通。他解釋道:「冥想就像河水的堤壩一樣,引導意識之流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冥想與其他行為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掌握它之後,它會變得更加可信,引領你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他教授的冥想方法,與印度先哲帕坦迦利所描述的完全一致。步驟是這樣的:首先關注身體,然後關注呼吸和覺知,最後集中在心念上。他建議我們:「不要企圖省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不要跳著做!按部就班地按照計畫練習,就會水到渠成。如果你的方法正確,冥想肯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關於冥想練習技巧的討論,經常集中在注意力所專注的焦點問題上。在一九八四年尼泊爾講座期間,斯瓦米.拉瑪曾多次提及這一個話題。他提醒學生:外在世界中的觀點、形式和概念,在心理上是一個很難打破的習慣認知。人的心念在每天早上醒來時,就會重返這些心理上的建構,並再次為之所縛。
他闡述道:「老師的任務在於給學生一個新的關注點,將心念從固有的習慣模式中解放出來。」接著,他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解釋著這個新的關注點應該是什麼:「老師的照片?愛人的名字?或者抽象的概念?這些都會讓心靈忘記本來的目的,而再次轉向外在。」他接著說:「但是,梵咒(Mantra)是不與外部物體關聯的聲音。這些聲音的振動會產生一種形態,而它對你而言不是外在的。理解一個梵咒的含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你聽到它的時候,心靈中許多細小而混亂的波動會平息下來,消融在因專注而降臨的和諧之中。你的生命會因此更為美妙與卓越。」
斯瓦米.拉瑪非常清楚:我們在冥想時,思緒經常會偏離正軌。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解釋這個問題:那些幻想著玩樂的人,臉上會出現小狗崽兒一樣的表情,而那些憂心忡忡的人,卻是一副深鎖眉頭的樣子。他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提醒學生保持清醒的機會。「冥想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心靈的無意識部分上徘徊,而是為了形成一個通道,發現阿特曼(Atman)2的存在並引導它。阿特曼就是內在的真我。所以不要陷入沉思。」
自明尼蘇達州講座至今,已經過去二十年了,斯瓦米.拉瑪如今還像當年一樣,在印度進行著相同的系統培訓。在恆河河畔的修道院附近,他會這樣提醒學生們:「每天都要定時練習。」他說:「讓你的自我來到意識的中心。你必須知道,你就是和平、幸福和快樂。自由是你的本性,要反反覆覆地體驗它,直到它與你同化。在這段旅程中,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我們只是在這個看得見的世界進進出出罷了。出生是一種到達,死亡是一種離開。你在這個世界上只是一個過客。冥想能幫助你理解這個現實。」
《冥想》這本書為大家介紹了理解生命旅程的方式,解開我們的存在之謎。書中所講述的內容意義深遠,並輔以系統化的技巧。它的主題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轉變。我希望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對冥想產生興趣,並讓它慢慢萌芽,直到有一天如花般綻放。儘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舊會遇到各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但希望冥想能夠賦予生命以寧靜。
《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前言
運用呼吸之學,調節生命能量──琳達.詹森(Linda Johnsen)
倘若你可以屏息數小時,以探索生命存在的其他層次,而你的身軀卻看似已經死亡?倘若你只是專注在自己的心念,即能在頃刻之間治癒致命疾病?倘若你可以建立一種深度的平靜,讓生命中沒有一件活動可以打擾你?當然,這些都是童話故事的題材,平常人做不到這些事。然而,古老的瑜伽士聲稱他們經常做這種事。當然,在迷信的文化中,文盲也自稱能做相同的事。
然後在一九七○年,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一位在喜馬拉雅山洞被養育長大,從小就在被嚴密保護的瑜伽祕密傳承中接受訓練的瑜伽士,走進了美國的研究實驗室,在最嚴謹的實驗環境下,他模擬死亡的情境,實質上停止他的腦波與心跳,卻仍然對實驗室內在他周遭所發生的事保持全然的覺察。斯瓦米.拉瑪在實驗室中所展現的能力,讓西方科學界目瞪口呆。突然間,印度瑜伽士的論點似乎較少被視為迷信,而比較像廣泛的內在科學得到了證據,甚至在許多重要的領域上,大幅超越了當今西方醫學與生理學的理解層級。
當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現代人類終於學到如何感謝古老智者的知識與實務慧眼。但不幸的是,正當我們被此無比珍貴的數千年醫學知識所喚醒時,保存此傳統的奇妙文化消失了。然而,在喜馬拉雅山的洞穴寺院,以及印度次大陸的森林隱士中,瑜伽大師仍然在傳授這些讓他們成為世紀傳奇的知識和技巧。其中,這些瑜伽士所保存的、能幫助達到完美自我控制的關鍵技巧就是「呼吸之學」(svarodaya)。
「呼吸」是人類身上唯一可自主運作,亦可受意識控制的生理機能。這個簡單的慧見對於印度的內在心念探索者而言,具有驚人的意涵:呼吸是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關鍵。在西方人的教育中,認為這部分的功能超出人們的覺察,並且完全無意識地自主運作。瑜伽士藉由學習操控自己的呼吸模式,獲取了對大腦做出有意識控制的能力,達到任何西方人都難以想像的程度。而這件事直到斯瓦米.拉瑪走進實驗室後,才獲得證實。
以現在西方醫學進步的速度,可能還需要花好幾世紀的時間才能趕上斯瓦米.拉瑪的論述。例如,他堅信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是由一種被稱為「精身」(其梵文是sukshma sharira,意為精微的身體)環繞著的能量場所建構,大部分的西方科學家至今仍在爭論這部分生命體的存在。然而,斯瓦米.拉瑪就是藉由操控這個能量場,讓他的手臂長出腫瘤,然後又在幾小時內讓它消失。你可以想像,假如一小部分的研究經費能被用來探索此生命能量,現今的癌症治療可能產生什麼變化?
生命能量「氣」,其梵文是 prana(音譯為「普拉那」),古埃及與迦勒底人(Chaldea)所留下的僅存文獻,都顯示他們很小心地在處理生命能量的運用;中國與日本的醫師及武術師,至今仍然在運用此「氣」。這本書就是對瑜伽修行者「如何運用呼吸之學,調節生命能量」的巨大議題做介紹,並以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來敘述,這是第一本探索生命能量如何做為生理器官背後支撐力量的重要書籍。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引言
透過研讀自我,來解開束縛
在明尼阿波利斯高意識中心(the Center for Higher Consciousness in Minneapolis)贊助的研討會中,斯瓦米‧拉瑪以「解開業力的束縛」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的演講。本書集結了這些演講的內容,並嘗試盡可能保留原演說所呈現的自發、直接的品質。一個真正的老師能夠透過言語,透過精微及個人化的影響力,去傳達極為深奧的靈性真理。這些課程內容以書面形式在此呈現,以激發所有尋求了解生命中各種情境與行為之意義的認真學生們,去做更深刻的反思與分析。
在本書集結的八場演講中,斯瓦米‧拉瑪針對人類最重要的責任—了解自我,提供了一系列的觀點。「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
只要心依然處於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但是在這本書中,為了展示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透過研讀自我,來為自己解開束縛,斯瓦米‧拉瑪為我們分析了業的架構和心的作用。
本書中,斯瓦米‧拉瑪為我們說明了自我解脫的過程,其中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首先,斯瓦米‧拉瑪明確地告訴我們,祈求得到我們各種行動的「結果」或「成果」的那個欲望,就是我們被俘虜為奴的根源。因此,我們必須培育自己練習無執,並為他人福祉供奉出我們行動的成果。無論行動的善惡,都會讓我們形同奴隸般受困;我們必須學習無私地在人間生活。
第二個被揭示的自我開悟必經階段,就是意識心和潛意識心的淨化,淨化那些欲望、想法及習性,這些東西有如黑幕遮蔽了我們,使我們無法觸及真理。心被幻象所蒙蔽,只要我們依然把非真誤以為真、把非永恆視為永恆,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幫助求道者可以開始實踐自我淨化和明辨真偽的人生任務,斯瓦米‧拉瑪也為我們介紹了瑜伽的技巧。
最後,斯瓦米‧拉瑪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業」是我們自己所製造出來的產物,我們今日所經驗的一切,都是我們過去所創造的結果。同理,我們的未來也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這本書成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幫助所有渴求自由與真理者去創造一個可以迎向解脫的未來。
我們要特別感謝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的羅傑瓊斯教授(Roger Jones)和夫人,協助打字、謄稿及撰寫這些演講的初稿。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前言
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古印度哲學有七個派別,其中有和當今西方觀點近似的物質論,也有完全對立的主張,認為物質不過是精神的影子。「數論」(sāṅkhya)和「瑜伽」(yoga)學派則是採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路線。瑜伽講的是人類從不圓滿和苦痛解脫的實際驗證,並且提出達到那個境地的修行方法。它的理論基礎則是數論哲學。
數論,是由聖者迦毗羅(Kapila)於西元前六百年左右所創立,主張有兩個終極的真實:「本我」(puruṣa,宇宙的覺性意識)、「原物」(prakṛti,物質的本源)。宇宙世界是由物質演化而來,但是其中瀰漫著覺性意識。人類自身是個如此演化而來的微宇宙,瑜伽也是以此為本,不過它側重於如何經由實修而回溯,也就是讓意識從執著於這個物質的身體和心念,回到終極的覺性。
瑜伽最主要的教導是,每個人內在最深處的本性就是神性,但是人沒有察覺到,反而誤把身體和心智當作了「自我」,不知道身體和心智只存在於物質領域,一定會有衰退和死亡。所有一切人類的苦痛,都是這個迷執的結果。瑜伽能帶領我們直接體驗到內在的那個本我,那才是我們真實的身分。能有這樣的實證,我們就能從所有一切的不圓滿得到解脫。
要證悟到那個「本我」是有很多途徑的,就如同車輪有許多條輪輻,都由輪圈向輪心匯集。這些許多不同的途徑都可以通稱為瑜伽,例如:業瑜伽(karm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智瑜伽(jñāna yoga)、昆達里尼瑜伽(kuṇḍalinī yoga)、王道瑜伽(raja yoga)。
本書的主題是「王道瑜伽」,它包羅了所有這些不同途徑的教導,涵蓋了身、心、靈三個層面。透過王道瑜伽的修行方法,可以同時掌握到這三個層面的領域,進而完全實證到「本我」。
王道瑜伽的種種教導,可以回溯到幾千年前。它們確切的起源不詳,但是被視為是經由天啟而來。大概在西元前兩百年左右,聖者帕坦迦利(Patañjali)將之系統化,整理成為精要的一百九十六句經,稱為《瑜伽經》。經文由四個篇章(pāda)所構成。第一篇講的是「三摩地」,證悟「本我」的境地。第二篇講的是,達到如此證悟的實行方法。第三篇講的是,走瑜伽修行途徑之人可能會顯現出來的種種法力。最後一篇則是講終極的解脫,叫做「獨存」(kaivalya)。
王道瑜伽也被稱為「八肢瑜伽」(aṣṭāṅga yoga),因為它是一條分為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是證悟「本我」修行方法的提綱。這八個「肢」(aṅga)分別是:夜摩(yama)、尼夜摩(ni-yama)、體式(āsana)、調息(prāṇāyāma)、內攝(pratyāhāra)、專注(dhāraṇā)、禪那(dhyāna)、三摩地(samādhi)。前五個稱為「外肢」,後三個稱為「內肢」。「夜摩」和「尼夜摩」是瑜伽的道德規範,在幫助修行人培養正確的心態。「體式」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康健以及控制身體,是心地能夠健康和受控之前提。「調息」是經由控制外在的呼吸之氣(粗大的氣),來控制生命能量的細微之「氣」(prāṇa)。只有在能調控自己的呼吸之後,才能夠做到調控自己的心地。「內攝」是將感官收攝回來,是心能夠寧靜的前提。
內三肢的重點是對於心地的控制。第六肢「專注」是將渙散的心念集中於一個點。專注的時間長了,能維持專注於同一個點上,才進入所謂「禪那」(也就是冥想)的境地。能維持禪那的時間長了,就進入三摩地,證悟「本我」。到這個境地是已經超越了心地,能覺悟到「本我」,最終與「本我」合一。這個境地的特徵是:實(sat)—覺(cit)—喜(ānanda)。修行之人經由擴充自己的意識,而和那終極的真實合一。
因此,王道瑜伽是套有系統的科學修練法門,能引人至終極的真理。宗教多半是在教人該有什麼作為,瑜伽則是在教人如何自為。瑜伽不同於宗教,它不是將不可質疑的信念強加於人,而是鼓勵人要能夠如實分辨,最終得到解脫。
依循它所開列的方法,我們可以自行驗證瑜伽所提出來的中心主張:我們的真實本性就是神性。所以,王道瑜伽不只是個來自古老東方的奇特哲學,它也是以實用的、有條理的、科學的方法在探究無限,無論是在古老的印度或是當今的西方世界,都同樣是合乎時宜,也是必需的。如果能夠把王道瑜伽編入現代的教育中,我們的子女就能夠學會如何應付當今社會中無可避免的種種衝突、挫折、混亂情境。經由它,我們可以在思想和行為上,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藉助王道瑜伽來超越人類的侷限,體驗到我們的真實本性。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作者序
了解死亡,享受生命
現代文明致力於科技、物質財富以及溝通系統上的成就,縮短了全球各國之間的距離。然而,儘管現代生活富裕又舒適,人們卻無法感覺到滿足,也經常感到不快樂。原因在於,他們對世間萬物,以及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不正確的態度。人們終其一生始終固守一個觀念,那就是他們必須不斷地向外掠奪,占有更多的東西。同樣的觀念也延續到人際關係上,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他們同樣感覺自己應該永遠站在收穫的一方,而不認為自己也應該成為付出的另一方。人們無法滿足於單純享受自己與各個人、事、物之間,當下得以聚合的珍貴緣分。相反地,人們企圖抓牢不放,想要永遠納為己有,因而進一步轉變為害怕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那些想要、占有、抓取以及對死亡的恐懼與日俱增,窮其一生縈繞不去,並不斷盤旋創造出更多的需要、更大的恐懼,以及更狂烈的痛苦旋風。過著這樣的人生,生活當然不可能會有效率,徒然只是浪費了生命。人們害怕死亡、否定死亡,並且竭盡全力想把「死亡」這個議題,盡可能遠遠地推離開自己的意識圈。人們不願意接受死亡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避免的過程,不願意接受死亡是人生經驗中的一部分,也就沒有人事先為死亡做好準備。
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知足的原因。我們總是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東西、需要擴展更多嶄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更多物質上的舒適、需要更多無止盡的娛樂,甚至於沉迷於濫用酒精和藥物,難以自拔。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是為了企圖把「死亡」這個現實,遠遠地推到九霄雲外。很不幸地,這些並非處理死亡議題的有效方法。
為了了解死亡,每個人都必須嘗試了解生命的目的,以及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生」與「死」就像是一對伴侶,彼此為對方提供了連貫性的情節。死亡並非一個終止的句號,而是長途旅程中短暫停歇的逗號。如果我們能夠同時接受生命和死亡,認為它們都具有各自的意義和目的,了解並接受死亡乃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就能消失,才得以重新完整地好好享受生命。
本書探討的就是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將提供「如何(方法)以及為何(原因)」的答案,目的是希望協助大家能找到指引自身去擴展和成長的一種生活方式,並學習重新整合我們的人生。那全新的生活方式,將可以在我們面臨名為「死亡」的人生轉折時,對我們提供幫助。
本書描述的道法,絕大部分源自印度的古老經典:奧義書。奧義書是吠陀後期的偉大經典,吠陀(Vedas)經典乃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靈性啟示。
吠陀經典一共有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k Vedas,通常作Ri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以及《阿達婆吠陀》(Atharvaveda)。每一部吠陀經典都包含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讚歌、行為守則、儀軌,以及聖禮的執行準則所構成。而依附在每部吠陀經典後的第二部分,則屬於形而上學,主要在提供絕對真理知識的教導,後面的這個部分就是所謂的奧義書。
雖然世間流傳了將近兩百部的奧義書,但傳統上普遍只認定其中的一百零八部。其中有十部是在闡述吠壇多(Vedanta)哲學。這些奧義書都被視為是天啟的經文,也就是先知們在最純淨、最超然的三摩地境界中,所獲得的天啟智慧。這些先知將天啟智慧傳給弟子,弟子虔誠恭敬地保存了這些口傳的經典,然後一代接續一代地傳承下來,保留至今。
Upanishad(奧義書)這個字的意思是「靠近地坐著」,也就是挨在老師的足前安坐,聆聽這些深奧、不可思議、充滿象徵性描繪的經典。
另一種詮釋則是,Upanishad(奧義書)這個字來自梵文動詞「sad」,意思是去摧毀、鬆綁及引導。人們受制於短暫的現象世界,造就了無明;人們執迷於物質和實體的世界,充滿執著;人們迷失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之中,生命沒有目標。因此,奧義書旨在幫助世人摧毀無明、鬆綁執著及提供指引,最後幫助人們證得人生最後的目標。
這些經典教導人們,生命應該具有目的且充滿意義。其實,所有人的內心都知道人生本該如此,即便他們可能在嘴上辯解,自創另一套人生哲理,聲稱人生並沒有任何目的,辯論人生不過是在無限宇宙中偶然的發生等等。姑且不論他們對人生抱持怎樣的想法,毫無例外的現實就是,每個人都奮力地在追尋內心的快樂、平靜及祥和。
奧義書是一張地圖,向我們指出通往解脫的道路,也直指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那條道路上有著貫穿所有經典的一致中心思想,那就是:萬有本質乃為同一。
奧義書其中一個卓越並特殊的教導是:現象宇宙是一種顯化,而非一種創造。那唯一絕對的真理顯化為我們稱為「宇宙」的這個多元世界,這與西方思想中,認為是造物者創造萬物,以及造物者有別於被創造者的概念,大相逕庭,奧義書的教導完全摒棄了二元分化的概念。Eko’ham bahu syam的意思是「僅有唯一,在此、在彼,在各處。」那個「唯一」就是「梵」(Brahman)—這奧義書中用來指稱真理,或說純意識的語彙。奧義書說:「梵是真,而世間短暫的事物是不真。」除了「梵」以外的所有其他一切,皆是幻象。「梵」是生命、光以及一切存在的源頭,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去了悟這個真理。
大部分人都傾向往外在的世界追尋快樂,但奧義書卻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在世間的萬物中找到快樂。外在世界的所有東西,包含人際關係,都是瞬間即逝的,只要是瞬間即逝的東西,就不可能提供給我們永恆的祥和與喜悅。
奧義書告訴我們,要往內去看,去找到永恆。奧義書說:「人們只會往外看,卻看不見內在的一切。」又說:「渴求永恆的人是稀有的,他閉上了向外看的眼睛,然後看見了本我。愚者追隨肉身的欲望,跌入了糾纏眾生的死亡陷阱;而智者知曉本我才是唯一的永恆,對瞬間即逝的萬物,不屑一顧。」
這與聖保羅(St.Paul)在「哥林多前書」上所寫的十分類似,他提醒人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為了我們的靈性成長而存在的。聖保羅說:「萬物都是為了你而存在,請智慧地運用它們,生命極為短暫。」
「……儘管朝外的那人正在凋零,然而朝內的那人卻日日更新,因為眼之所見,均為短暫,而眼之不見,才是永恆。」
耶穌同樣也在《登山寶訓》中給予弟子這樣的指導:「不要在人間留下任何財寶,飛蛾與鐵鏽將使它們受到侵蝕與腐化,或盜賊闖入將之竊取;把你的財寶留在天堂吧,天堂既沒有飛蛾,也沒有鐵鏽會將財寶侵蝕與腐化,盜賊尚且無法闖進天堂,更遑論竊取。因為當你將財寶放入天堂,你的心也必會留在那裡。」
人生的目的是為了知曉明辨,明辨外在與內在、短暫與永恆的差異,透過練習去發現、去經驗那一個接一個無盡的價值。一旦我們了悟了這個差異,生命會開始富蘊一種令人喜悅的意義,死亡的恐懼就會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奧義書也被認同為「吠壇多」,吠壇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終點」,象徵奧義書表達了人生最高的目的,也就是證得了讓個體靈魂得以從束縛中解脫的至上知識。
本書集結了我在美國賓州芝加哥和洪斯戴爾(Honesdale)代表大會中的系列演講原稿,並輔以些微的校正。
斯瓦米拉瑪/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喬利格蘭特.德拉頓(Jolly Grant Dehradun)
印度,北阿坎德邦(Úttarakhaṇḍ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