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親密衝突的冒險之旅(節錄)
挺過這十五場爭吵,關係更黏或喊ㄘㄟˋ
想要了解「對」的爭吵方法,先想想爭吵的類型。透過為關係中各種「戰鬥」分類,我們可以幫助你確認自己面臨哪一種戰鬥。一經確認,你可以立即與形塑個人伴侶關係的爭吵類型產生共鳴,進而分析個人爭吵風格,以及適用類型的內容。
以下概要敘述十五種爭吵。我們選出最常見的類型,藉此說明你可以透過學習強化相關技巧,同時也展現如何在爭執與發展關係時實際發揮作用。全書將不斷提及這些爭吵類型。我們探討的主題不在於爭論的重要性,而是對你們兩個人來說,爭吵的意義是什麼,透過爭吵能夠學到什麼。伴侶常常為了檯面上的問題起爭執,事實上,檯面下的問題才攸關彼此內心的想法──檯面下的問題才真正需要處理。
看看這十五種爭吵類型,想想它們在你的關係中如何呈現。
1.怪罪遊戲開打
這類爭吵主要為了揪出到底是誰犯了錯──誰安排這個爛透了的假期,誰選了一家差勁的餐廳,誰讓一位顧人怨訪客待那麼久,或者,誰先吵起來的。找人揹黑鍋與找出為什麼出錯,兩者大不同。前者是懷抱惡意,後者則是一種學習。在怪罪遊戲中被抓,通常只會帶來沒完沒了的不爽,無法做出真正的改變。
爭論時與其忙著怪罪對方,不如搞清楚自己為什麼這麼火大,究竟什麼地方出錯了,現在跟以後該如何改變。深入看問題,你會找出自己這麼執著於「定罪」的原因。然後,你就可以專心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滿意。
2.馬桶蓋掀放與其他家事爭端
家務分擔、馬桶蓋、忽略,甚至不知感恩辛苦打掃的另一半,凡此種種引發的小口角引發家事爭端,涵括範圍上自誰該洗碗、誰該接小孩、誰該煮晚餐、誰該洗衣服,乃至家事應該怎麼做。這類爭吵主要為了責任分配,或者輕視、貶損對方的家務貢獻。
所有關係在下意識的層次都涉及權力與控制的拉鋸,往往透過「誰做了什麼」,或者「事情該怎麼做」之類的口角表現出來。如果雙方只是鬥嘴卻不解決問題,或者其中一方認輸,只求停止爭吵,你們什麼也沒學到。這種家務責任「對決」不會拖垮伴侶關係,反而是伴侶關係成長的好機會。這些小衝突的發生自有其目的,它們協助解決問題,或者至少凸顯問題所在,否則將逐漸侵蝕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3.為錢「釘孤枝」
財務爭執──不論是關於賺錢、花錢,是否依照你的方法使用與管理金錢(或者不管理)──對很多伴侶來說都是很容易爆炸的話題。爭吵的爆點從「你瘋了嗎?我們怎麼負擔得起!」到「你這個小氣鬼!」或者,剛開始氣氛挺不錯的,其中一個人出於關心的說,「你怎麼不爭取加薪?」但是,當對方的回答無法令人滿意,關心很容易轉變成怒氣:「你就是少了那股追求成功的衝勁。」
金錢──缺錢,想辦法賺更多錢,怎麼花用怎麼管理──也許是很實際的關心;無論如何,金錢只是爭論的表面主題。對不同的人來說,金錢以強而有力的形式,象徵許多不同事物。這類爭吵背後通常隱藏著自我價值或安全感的問題。它們可能源自於想被感謝的渴望,日子沒辦法過得像鄰居老王家那麼優渥,所以很鬱卒,或者極其需要社會地位肯定。我們都希望被愛,我們也常常誤以為足夠的金錢等同於足夠的愛。從生物進化論與神經科學角度來說,足夠的資源攸關能否生存,這是我們的本能思考,因此,金錢匱乏的威脅將啟動(通常是非理性的)原始恐懼,以及激烈的爭吵。
4.隱藏的中指
你一言不發的走開,內心沸騰,憤怨難消──該是打冷戰的時候了。你釋放出「給他點顏色瞧瞧」的訊息,卻幾乎都是「有傳沒有到」。什麼也沒有解決,彼此的關係從來沒有更進一步。
伴侶之間的爭吵可能是一片死寂;你不必提高音量,甚至不必開口就能說「去你的」。事實上,隱藏的中指通常需要沉默做掩護。你可以假裝根本沒有發生爭執。事實上,彼此意見交換表面看起來可以很平和,甚至很友善。內心深處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這種消極挑釁的行為只會腐蝕彼此的關係。
將討論切入真正引發不安與憤怒的癥結,讓隱藏的中指顯露出來,這點至關重要。有些伴侶就是缺乏社交情緒智商。透過開發他們表達感覺的能力,釋放隱藏在中指之後的情緒,促進互動,可以提高對彼此的了解、親密感與滿意度。
5.欲求不滿
這類爭吵的理由可以從「你從來沒心情做!」到「你滿腦子只想做」,或者「你只是隨便做做」,或者「你不再覺得我有吸引力了」。這類爭吵的重點其實不只是性的親密感,從中可以挖掘如何讓性愛更美好的寶貴資訊,改善彼此的關係,當然包括性關係。深入觀察性愛背後的不安,直擊問題核心,可以避免發生毀滅式爭吵,重挫雙方的自信心。
我們的研究顯示,成年人對性的需求往往次於尚未實現的發展需求。成熟的性能量的確在我們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內在仍然保有性成熟之前,非常「稚嫩」的需求,等待被確認、被看見、被了解、被關懷。探索彼此隱沒在深處的渴望,可以加深親密程度,溝通的層次超越每週歡愛的次數,事實上,如果伴侶們不把重點放在數字上,而是追求吵得有內容,吵得有效率,「次數」通常會向上飆。
6.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戒菸,會早一點回家,不用我說也知道該買什麼給我,不會花那麼多時間看電視,會少花點時間打電動,會忍住不買那麼多雙鞋,會打扮得像樣一點。這類爭吵可變出無限多的花樣:「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媽批評我的時候你會跟我同一陣線」,或者「如果你真的愛我,就不會那樣跟我說話」。
別被這種錯誤的假設搞昏頭,老以為戀愛中的人都應該會讀心術,而且對各種要求無條件服從,這類的對話的重點在於,了解為什麼你,或者你的伴侶要打出這張牌:如果你真的愛我。深度的理解蘊藏在愛的爭論裡,透過爭論找出愛對彼此的意義,以及愛的責任是什麼。你們也許各自懷抱不同觀點,但是,誠實面對可以幫助你對抗重要的情緒路障,提升這分關係的品質。
7.我受不了你……
「我受不了一直嘮叨。」「為什麼你非得這樣對待女服務生?」「我們不是在野外ㄟ;咂嘴咂成這樣太粗魯。」突然間,你就是受不了伴侶咀嚼,走路、吃東西,或者說話的樣子。單純的生活小習慣可以把你惹毛,打心底嫌惡。以前好可愛的事情如今讓人心煩:「如果他再這樣,我就要尖叫了」或者「每次她捏著聲音說話,簡直像指甲刮過黑板。」
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變得好煩人,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讓你感覺討厭,或者火大。剖析「你把我惹毛」這類爭吵,你會發現許多沒有表達出來的憤怒,原來都被掃進地毯底下藏起來──現在你走兩步就被絆一跤。一陣笑聲、扳扭指關節的聲音、某種特定的臉部表情,曾經惹人憐愛的神經抽搐,如今可以把你逼瘋。的確有什麼把你惹毛了,但不是你想的那樣。你必須確認更深層的問題才能讓彼此的關係更進一步。
8.比起我,你更愛○○
「比起我,你更愛購物/工作/孩子/你的iPhone……」是這類爭吵的主題。它可能是直接指控,或者以碎唸、百般挑剔等迂迴的方式進行(「拜託,放下你的蠢iPhone好不好」;或者臉上帶著假笑的感嘆:「你打高爾夫的時間都比陪我的時間長」);或者直接要求(「不要逃避我」);或者持續抱怨「當我需要的時候,你都不在。」不論它以什麼型態出現,通常都是對「更愛其他事物」的另一半還以顏色或出手懲罰。這種方式不會讓伴侶更親密,只會讓兩人漸行漸遠。
9.家族紛爭
上回我參加歐普拉的脫口秀,中場休息時,這位充滿傳奇與智慧的電視主持人兩手一攤,搖著頭要求我比預定時間提早上場,因為她的來賓言行好失控。節目內容是姻親之間的爭執,歐普拉說:「你去搞定他們!」
家族紛爭以各種形式發生,爭吵導火線包括姻親惹人反感的行為(「你媽快把我逼瘋了!」,干涉與打擾:「如果你爸再插手,我就……」),或者無法妥善因應父母對另一半的態度惡劣(「你媽把我當垃圾一樣看待,你卻什麼也不管!」)。
家族紛爭很麻煩。忠誠讓人困惑,戰線愈拉愈長。釐清這些「鬥爭」,找出核心問題,它們同時也能成為最具啟發、最有效率的爭執。好好處理,它們可以成為強迫成長的力量,讓你更加獨立自主,有能力跟伴侶強化彼此的忠誠、牽掛與愛情。哲學家與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個性化的過程,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10.早就告訴你會這樣
這類爭吵通常都有固定模式。語帶嘲諷,踏進「早就告訴你」的領域,鬼打牆似的原地打轉。每個人都做過錯誤的決定,沒有人希望被人以輕蔑的口氣提醒。這類「早就告訴你」的爭吵可以在伴侶之間築起高牆,也可以築起互相了解的橋梁,深化彼此關係,端看你是否能夠讓討論的層次超越輕蔑與嘲諷。
如果完全避開「早就告訴你」的爭執,你們就無法與伴侶共同評估這段關係的優點與缺點。在這類爭吵中,你們可能陷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2009)所提出的自卑─優越情結,兩人之間出現一方強/一方弱的拉踞力量。如果深入探索「早就告訴你」的爭吵模式,可以清楚看見自己一廂情願的認定,以及在這段關係中造成自卑感或優越感的根源。你可以開始改變自我設限的思考方式與感覺,以實際行動向自己與伴侶確認決心,共同打造更強壯、更美好的關係。
11.你總是○○,你從不╳╳
我們在爭吵時動輒把情況形容得很極端:你總是這麼做;你從不那樣做。事實上,人類行為幾乎沒有「從不」這檔子事,也很少出現「總是」的狀況。拋出這樣的指控會點燃抗拒的火焰,引爆反擊。你總是怎樣怎樣,你從不怎樣怎樣,造成這類爭吵的導火線是無助感,因為另一半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或忽略你的要求。
總是與從不都是模態詞──它們限制了事物的真實性與可能性,並且成為自我應驗的陷阱。它們排除了例外與變化的發生。一旦我們在爭吵時使用總是與從不這幾個字,很容易退化到小學一年級程度的鬥嘴:「我才沒有這樣」、「你還不是一樣」。這類爭吵很容易陷入自我應驗,因為你無法真正相信自己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屢次嘗試溝通內心的不爽,卻覺得一再被打槍,這種經驗也會引發爭吵,其他原因還包括找不出解決之道,或者累積怨氣到一定程度終於爆炸,於是狂批並貶抑對方的行為。
12.不爽被騙的感覺
隱瞞秘密、說謊、不守承諾,這些欺騙的形式通常會引發令人痛苦,甚至非常火爆的爭吵。當人們發現受到欺騙,先是盛怒,然後進入以下幾種類型的爭執:
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你老闆考慮讓你升官」;「你從我們的帳戶裡提款,賣掉我們的債卷,還把房子拿去二胎貸款」;「你申請了一個我們得搬到外地的工作」;「你在臉書上跟人調情」;「你跟前女友或前男友共進午餐」;「你真的不喜歡我做的肉排……」
你對我說謊……「你說你為了工作去受訓,但是喬伊說他看見你在打高爾夫」;「你跟我說你會工作到很晚,原來是跟美眉去喝酒」。
不守承諾……「你承諾我們會有一座新廚房」;「你說我們永遠不會再搬家」;「你發誓不會再跟那群哥兒們整晚鬼混」;「你答應過要幹嘛幹嘛之前會先跟我商量」;「你說好了要減肥」;「你答應過從那個戶頭提款之前會先跟我討論」。
爭吵的目的是為了解承諾、秘密或謊言的本質,並且挖掘隱藏在欺騙背後的理由。特定謊言的內容不是問題。隨意敷衍,甚或掏心掏肺的告解(我以後一定會改進)也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爭論的焦點在於信賴:為什麼他或她覺得無法相信另一半,伴侶該怎麼做才能重建信任。把缺乏安全感、不信任的議題,以及潛伏在欺騙背後的恐懼攤開來檢視,過程可能非常痛苦,但是,不論對個人或者伴侶關係都十分具啟發性,而且很療癒。
13.你跟你媽/你爸一個樣
這是一種很容易引爆的爭執,而且往往傷人至深,特別是當你長久以來最害怕的就是變得跟自己的媽媽或爸爸一樣。你的伴侶正好利用這一點,所以才讓這幾個字殺傷力十足。如果這場爭執只是要辯論誰說對了,或者你是否真的跟你媽/你爸一個樣,那就不會有任何進展。如果爭執是為了伴侶某種特定行為或態度與他的父母相似,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展出更有深度,夠有收穫的衝突。也許你擔心你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會跟你父母親的一樣。也許你知道自己為人父母的方式其實具毀滅性,其實,你想要傳達給伴侶一個更深刻的訊息,讓對方明白你的生命中缺少什麼。
把母親─父親的爭論當成強效放大鏡,檢視你的過去如何衝擊你現在的關係──你的成長背景以及與父母的互動如何影響你這個人,以及你的伴侶關係──你可以如何做出改變。以下問題可以引導彼此更深刻了解對方:像你媽或你爸的行為哪裡不對勁,是什麼讓你覺得有問題?它激發什麼樣的情緒?你覺得它應該怎麼呈現比較好?什麼是你想要的理想行為與結果?透過這些問題,你必須面對內在痛苦與憤怒的根源,然後你可以敞開心胸,接受並深愛你伴侶本來的模樣──而不僅僅是你的父母或過去的投射。
14.你變了/你就是死性不改
「你變了」;「為什麼你不能像以前一樣?」;「你以前都不會做這種事」;「難道我們約會的時候你都戴上假面具?」或者「你就是死性不改」;「你行動之前怎麼就不能想一想?」「你根本不想改變」;「只要你願意,就能做出改變」。當人們把改變當成愛情的石蕊試紙,這類爭吵就會變得特別激烈。
不管你的伴侶變了,或者不會改變,你感覺受傷、生氣,甚至遭到背叛。如果你刻意隱忍,避免針對這件事起爭執,被背叛的感覺將會延續,並且對彼此的關係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如果以負責任的態度協商,「衝突」反而可以解決這類棘手的爭吵。否則問題只會不斷重演,使人疲乏,像是「你答應你會改變的」、「我哪有」、「你還不是一樣!」或者,彼此進入一種不斷自怨自艾的狀態,例如「為什麼你不能像以前那樣愛我?」或者擺出死硬的態度,說:「你才是需要改變的人,我不想有任何改變,我這樣很好」;或者「我就是這樣,你自己看著吧。」改變具威脅性,但是,對一段的穩定茁壯的關係來說卻是必須的。
15.你讓我好糗
尷尬以各種方式出現,「我不敢相信你居然讓大家知道,醫生要我減重二十五磅;害我好丟臉」,或者「你憑什麼把我們的性生活搞得人盡皆知?你明明知道我多麼注重隱私,簡直太羞辱人了。」
在伴侶關係中,人們總是讓彼此覺得丟臉;他們或者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讓對方難堪。如果不面對根本的問題,持續上演丟臉或尷尬的戲碼,一味忽視只會讓情況惡化。
另一方面,真誠追究為什麼你會覺得丟臉,為什麼另一半的行為讓你如此難堪,可以啟發頓悟與同理心。釐清這類爭吵看見這段關係中許多重要元素,比如彼此的價值、社會道德觀,以及存在潛意識,卻主導我們行為的家庭規範與信仰。這類爭吵也能凸顯許多盲點,這些盲點一直以來阻礙你追求成功與知足。與其企圖控制彼此的行為,其實你們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更多──因為了解伴侶動輒得咎背後的原因,你會像你的伴侶那樣,更願意「打破規則」,展現自我,即使有時候這樣會讓人傷腦筋。